2013年12月26日 星期四

首楞嚴經修學法要12



上淨下界法師宣講:第12《楞嚴經修學法要》
 
  我們不管修學哪一部經典,它的整個內涵,都包括了「理觀」跟「事修」兩個部分。那麼「事修」當然主要是身口意的加行─身業的禮拜、口業的稱念、意業的觀想,但是每一部經的「理觀」卻是不同的。有的是思惟業果、有的是觀照空性,但是本經卻是直接的「正念真如」,最為圓滿的「迴光返照,正念真如!」
 
  為什麼要「正念真如」呢?
 
  有一個故事說:有一個獵人,這個獵人他在山中抓到一隻小老鷹,他就把牠抓回來家裡面撫養。這個獵人為了節省經費開銷,他就把這個老鷹跟一群雞養在一起。這個老鷹牠的身體,當然結構特別強壯,但是牠從小就跟雞在一起,牠眼睛所看到的、耳朵所聽到的…眼睛看到是雞的相狀,耳朵聽到是雞的聲音,所以久了之後,牠就認為牠就是一隻雞,比較大的雞而已;整天就跟牠們在一起吃飯、睡覺、活動。長大以後,這個獵人就想訓練牠飛翔,但是這隻老鷹,牠怎麼樣都沒辦法飛起來,因為牠認為牠就是一隻「雞」。我們的「自我意識」就是這樣──我一定要跟著妄想走,我沒有跟著妄想走,我活不下去的。
 
  經過幾次的努力以後,這隻老鷹飛不起來,這個獵人就很失望,就把這隻老鷹帶到一個懸崖的高處,就把牠放生,自由落體了!當這隻老鷹快要接觸到地上的時候,牠的潛能發揮,瞬間展開牠的翅膀啊,然後…奮而飛起,開始飛到高空中去,原來牠的翅膀並沒有消失掉。身為一隻老鷹,牠飛翔的能力,雖然幾年當中都沒有用,但是牠的功能,一點都沒有缺少,只是牠以前忽略牠的能力如此而已。
 
  我們身為一個「生死凡夫」亦復如是,我們一天到晚跟著妄想走,我們變成怎麼樣?自甘墮落了!雖然我們習慣於跟著妄想走,但事實上,我們的真如本性,並沒有離開我們,只要我們迴光返照,它隨時存在,隨時跟我們同在。所以說:《楞嚴經》整個思考,就是讓你「迴光返照,正念真如」;
 
  先把「心」站在「真如」的角度,再來面對一切的斷惡、修善、度眾生。
 
  從本經的角度,你不能站在「妄想」的角度來對治妄想,不可以這樣!我講實在話,你站在妄想的角度,你不是它的對手,你要真的跟妄想拼的話,無始劫來,不管白天、晚上,你老是打它妄想,它的假名、假相、假用,那個潛在的功能、阿賴耶識的種子─習氣如暴流!你不是它的對手的。
 
  我們憑什麼成佛?我們憑什麼保持臨終正念?
  憑的就是:「不隨妄轉」,這四個字。
  憑的就是: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本來沒有妄想啊!
 
  你對這個道理要承當下來,你修行就有力量了,你才能夠不斷的突破——我們過去生養成的那種「自我意識」的思考模式,你就會進步很快。
 
  戊二、審詳煩惱根本(分三:己一、總勸審詳。己二、正示審詳。己三、舉頌勸修。)
 
  佛陀在進入整個《楞嚴經》實修之前,祂提出兩個決定義:
 
  第(一)、說明「你要怎樣發菩提心?」這個地方是講「能」對治,我們面對所有的煩惱,所依止的就是「願力。」
 
  第(二)、你要知道「你所對治的煩惱,它到底在哪裡活動?」它的處所在哪裡?前面「發菩提心」,是約「能對治」來說的,這個地方的煩惱,是指「所對治」。
 
  己一、總勸審詳。
 
(正修有功)
真正發心第二義者,汝等必欲發菩提心,於菩薩乘生大勇猛,
      決定棄捐諸有為相。
具足智慧應當審詳煩惱根本,此無始來發業潤生,誰作誰受?
盲修無益阿難!汝修菩提,若不審詳煩惱根本,則不能知虛妄
      根塵何處顛倒。處尚不知,云何降伏取如來位?
 
  在「審詳煩惱」的根本過程當中,有一個「總說」:
 
  『第二義』─我們決定要發起菩提心、要上求佛道、要下化眾生,從今以後我們不要再做凡夫;對於菩薩廣大功德「六波羅蜜」啊,難行能行、難忍能忍的廣大波羅蜜的功德,生起勇猛精進之心,「丈夫自有沖天志,不成佛道誓不休。」心中決定開始要放棄這種有為的生滅諸相,包括外在的塵相、內心的感受,還有妄想。這些有為的生滅之相,我們不再安住在這樣的相狀了,開始安住真如了。那接下來該怎麼做呢?你應當要詳細的觀察「煩惱的根本」。
 
  什麼叫煩惱的根本呢?
 
  這個「煩惱」在本經當中分成兩段:第一個是發業的煩惱,一個是潤生的煩惱。
 
  (一)發業煩惱:在十二因緣當中就是「無明」,就是「我執跟法執」,也就是心中有所得、有所住,這方面的煩惱。這個是比較微細、比較難斷的,它會發動我們身口的造作。
 
  (二)潤生煩惱:就是我們心中「愛取」的那種煩惱,我們對於果報的愛取。
 
  「發業煩惱」是造作業力,就像一個種子一樣,但是你只有發業煩惱,沒有「潤生煩惱」,這個種子不能得果報的。比方說,你只有種子,你看我們田裡很多種子,但不是所有的種子都能夠得果報,這就是:為什麼臨終的那一念是很重要,因為你臨終對什麼愛取,「愛取」之水,就會「滋潤」你過去很多的種子。我們看過很多公案:平生做了很多善業,他在阿賴耶識的田地當中,灑下很多善種子,臨終的時候起惡念,糟糕了!他去刺激他過去生的惡業,使令他先到三惡道得果報。反過來,在經典上也提出:一個婆羅門一生造惡業,臨終的時候起善念,雖然他今生灑下很多惡業的種子,但是他過去生有善業的種子,他臨終起了一個很堅定的善念,結果先滋潤他善業的種子得果報。
 
  所以在這理:我們最重要的就是「面對愛取」;「潤生煩惱」對於「淨土宗」的行者,是特別的重要。「發業煩惱」我們斷不了的,但是「潤生煩惱」這一部分,如果我們努力,我們可以選擇。我們的「愛取」──後文會講到:「以不取來對治愛取。」
 
  這個無始劫來發業、潤生,誰作誰受?
 
  「發業煩惱」跟「潤生煩惱」,這當中是誰去造作?又誰來承受果報呢?從後面的經文來看──佛陀的意思就是:我們是「六根」去造作,是誰做呢?當然「六根」嘛。眼耳鼻舌身意,見聞嗅嘗覺知去造作,那麼又是誰去得果報呢?還是六根得果報。我們根據見聞嗅嘗覺知,去攀緣染污的境界,或者清淨的境界,去造善惡業,最後還是你的見聞嗅嘗覺知,來承受你的苦受、樂受。所以說佛陀做一個總結說:
 
  『阿難!汝要修學無上菩提,假設你不知道煩惱是怎麼生起的,它有什麼相貌?(它有發業、潤生,兩種相貌。)你也不知道整個根塵當中,它是在哪裡活動?(在六根活動!)那你連煩惱在活動的處所都不知道,你又怎麼能夠調伏煩惱、怎麼成就如來的果位呢?
 
  這裡,其實佛陀已經鎖定了兩個重點:
  第一個、當我們安住真如以後,你接下來要做什麼事?
  第二個、當我們已經把心帶回家,安住現前一念心性,面對無量無邊的煩惱,怎麼辦呢?
 
  佛陀把煩惱分兩類:第一個、微細的「我、法二執」─「發業」,這一部分你先不要碰它。第二個、「潤生」,這個是麤重的,先對治「愛取」。「愛取煩惱」─幾乎所有的宗派,第一個對治就是「愛取」。不過「聖道門」跟「淨土門」對治愛取,態度是有所不同的。理論上都是「不取」,就是我們上一堂課說的:面對我們的愛取,就用沉澱的方式,讓它整個污泥全部沉澱下來。「聖道門」─對於「愛取」,是完全的沉澱,包括對三界染污的果報的愛取,包括對佛菩薩功德的愛取,全部要消滅。「淨土宗」─我們後面會講到,「耳根圓通」跟「念佛圓通」的最大差別,就是它在對治愛取是不一樣的:
 
  「耳根圓通」─對愛取是全盤的消滅。
  「念佛圓通」─是有所消滅、有所保留;它消滅的是,對三界的愛取,但是它保留對淨土的愛取,「厭離娑婆,欣求極樂。」
 
  「淨土宗」的往生,來自於強大的願力,「我今暫作娑婆客,不久蓮池會上人」。而那種願力、那種動力來自哪裡呢?就是對極樂世界功德的好樂。那麼這一部分,我們到了「念佛圓通章」再詳細的說明。
 
  己二,正示審詳。
 
  前面講到煩惱的相貌是「愛取」,以下說明這煩惱愛取,是在哪裡活動呢?你的下手功夫在哪裡呢?
 
立喻
正明阿難!汝觀世間解結之人,不見所結,云何知解?
翻顯不聞虛空被汝隳裂,何以故?空無形相,無結解故。
 
  佛陀說:「阿難!你觀世間上『解結』之人,一個善於打開繩結的人啊,他要知道這個結頭在哪裡,你才能夠解開啊!」佛陀說:「你一個繩子打結,你不能往兩邊拉扯,越拉越緊…」你看有些人對治煩惱,越對治煩惱越重啊!他沒有方法。
 
  我講實在話:我真的親眼看到很多人,越用功煩惱越重!為什麼?他煩惱用「壓抑」的,你會起煩惱,我就用佛號壓你,壓到最後兩敗俱傷,你怎麼是煩惱的對手呢?它是無始劫熏習所成,你才幾年的修學佛法,那你完全靠「事修」,那你當然沒辦法。
 
  所以說:你要知道煩惱的根源在哪裡,你才能夠把煩惱解開來。這以下舉出相反的比喻,說:『不聞虛空被汝隳裂』,我們從來沒有聽說過「虛空」被誰破壞故,為什麼呢?因為虛空無形無相,它從來沒有「生」,當然就沒有所謂「滅」,就沒有所謂「結、解」的緣故。
 
  這段文的意思是說:你要把煩惱的『結』解開;那你要知道這個結頭在哪裡。
 
合法
標舉處所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。
(出其過患)六為賊媒,自劫家寶。
(顯為結處)由此無始眾生世界,生纏縛故,於器世間不能超越。
 
  我們所有的「愛取煩惱」在哪裡活動呢?
 
  就在眼前的─「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」六根。就在這「六根門頭」當中,不斷的產生愛取,耳朵聽到一個音聲就產生愛取,眼根看到一個色塵,心就開始動,就在這六根當中,開始產生愛取。所以說…『六為賊媒,自劫家寶。』
 
  就是說:我們一念心性本來是「常樂我淨」,為什麼這些功德都失掉了呢?因為六根當中有『賊』,有這個『賊』在那邊活動,就把珍寶給偷走了。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無始劫來的眾生世界(這個眾生指的是正報的六根;世界指的是依報的六塵。)那麼「六根」跟「六塵」接觸的時候,產生了愛取的纏縛,我們就有所「住」。然後,最後的結果『於器世間不能超越』─使令我們六根的功能,就不能超越六塵的範圍。比方說,我們眼根就離不開色塵,耳根的活動也離不開聲塵,乃至於意根的活動離不開法塵。我們不像佛菩薩能夠「六根互用」,因為我們在六根跟六塵接觸的時候,產生了愛取的纏縛。
 
  這段文,蕅益大師說──我們六根果然是有『賊』!
 
  蕅益大師把『賊』分成兩種:一個「內賊」、一個「外賊」。
 
  說是─「六塵」這種五欲的塵境,叫做「外賊」,但是「外賊」它不能進入到「六根」、不可以,一定要有「內賊」,內賊它把門打開,讓外賊進來,「色不迷人,人自迷」。所以你要不是「內賊」通「外賊」的話,你的珍寶不會失掉,關鍵在「內賊」。我們今天產生過失,永遠不要怪罪外境,你內賊不把門打開,外賊是進不來的。所以:
 
  「修行」完全是自我反省、自我調伏的問題,「外境」只是一個歷緣對境的「所緣境」。
 
  我們可以這樣講:我們心中的「愛取」有五種─色受想行識(色陰、感受、想像、行陰、識陰)。當然一般人,年輕人當然喜歡「色陰」,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,追求一些高品味的物質享受;年紀大的人,因為六根比較闇鈍,就會注意自己的「感受」,他住在感受當中;比較有一點知識分子,或者藝術創造者,他對於感受不會太在乎,他會注意自己的「想法」。你看那藝術創造者,他穿的很隨便、吃也很隨便,但是他心中有想法,他的心愛取─住在想法當中。所以這世間上有三種人,這三種是各有所偏重,有些人偏重在「色陰」,他的生命就是追求五欲六塵;有些人他的生命當中,他很在乎他的「感受」,有些人很重視他的「想法」;但是不管你是住在色陰、受陰、想陰,總而言之,你的愛取都在你的「六根」活動,沒有一個人離開六根。
 
  佛陀說:使令我們「生死流轉」的是六根,但是使令我們「涅槃安樂」的,也是六根。
 
  後文佛陀會說到──其實六根是兩個門,「前門」跟「後門」,你打開了「前門」─向外攀緣,你就把六賊─色聲香味觸法六賊,都帶進來,你就完了!你打開「後門」─迴光返照,就通往常樂我淨之門。意思就是說,這個六根是一個關鍵的一個指標,你要打開前面,那這個六賊都全部進來,你的功德就全部失掉了;那麼你要能夠打開後門,那麼就通往常樂我淨,那就是涅槃安樂。關鍵是你想要打開哪一個門?一個是前門,一個是後門。
 
  中國「禪宗」的禪堂,大眾在打禪七的時候,它雖然是不念佛,他念念觀照的是─「觀其念即無念」,「迴光返照,正念真如」。你看:在禪堂,你在打坐的時候、你在經行的時候,你眼睛一飄啊,維那師過來,啪!打下去!「看什麼看?哪一塊磚塊是你的?」對啊!哪一個磚塊是你的,那是因緣和合的假相嘛,就是要你「都攝六根」嘛!
 
  這裡,沒有明白說「到底怎樣都攝六根?」不過我們從後面的經文判斷──蕅益大師說,其實六根當中,從「放逸」的角度來看,六根都很厲害;但是從「修行」的角度,有三根值得注意:
 
  第一、「眼根」─特別是「密宗」,很重視眼根圓通,你看「密宗」它的唐卡、壇城,所以「密宗」道場特別莊嚴;他的眼根看這個壇城的時候,它能夠幫他迴光返照,它是表法的。
 
  第二、「念佛法門」重視─「耳根」,聽聲音,本經也重視耳根。
 
  第三、但是如果你是「天台宗」,觀照現前一念心性「即空、即假、即中」;是重視─「意根」,在一念心性當中起觀。
 
  所以六根當中,從「迴光返照」的角度,這三根特別重要。當然你要放逸,那六根都很厲害。
 
  己三、舉頌勸修(分三:庚一、總頌性修二德。庚二、別示修行方法。庚三、總歎法門殊勝.
 
  佛陀到這個地方已經把整個修行的「道前基礎」,包括理論,包括你整個修學的方法,都講得很清楚了。那麼這以下,用偈頌的方式,作一個總結:
 
  庚一、總頌性修二德(分二:辛一、頌性修不二。辛二、頌方便多門)
 
  第一段,佛陀先總頌「性德」,性德講「安住」─安住現前一念心性。「修德」是講─對治,用空假中三觀來對治妄想。「依性德而起修德,以修德來幫助性德。」
 
  辛一、頌性修不二
 
世尊重頌爾時世尊,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:
空觀
法本空寂真性有為空,緣生故如幻。無為無起滅,不實如空華。
(假名安立)言妄顯諸真,妄真同二妄。猶非真非真,云何見所見?
 
  這裏,就真實講到「安住」跟「調伏」兩個問題:
 
  安住―任何的修學方式,都要先求安住,先把腳跟站穩了,才來談所謂「調伏」的問題。
 
  怎麼「安住」呢?
 
  這時世尊就重宣此義,首先講『真性』。這個『真性』就是「真實的心性」。為什麼講「真實」呢?因為它不是假借外境而有,它是本來清淨,不是因為你修行以後才清淨,不是。它本來清淨、本來具足無量的德能,這個叫做『真性』,這就是菩薩的依止處,我們依止現前一念心性來修空觀。
 
  是觀察什麼呢?
 
  『有為空,緣生故如幻』。首先,我們站在一個「本來無一物」的角度,來觀察整個三界的因緣果報,有為諸法,它畢竟是空寂的。為什麼呢?『緣生故如幻』。因為所謂的三界生死,它是要假借業力的因緣才能夠顯現。比方說,我們今生為什麼會有男人的相貌,跟女人的相貌?因為你過去生有這個「業力」,這個業力在釋放的時候,你就「循業發現」,你有男人的色身、男人的感受、男人的想法、男人的造作、男人的了別;等到你這一群業力的力量,讓你釋放完以後,你來生變成一個女人,你又轉成一個女人的色身、女人的感受、女人的想法。那我們就要問啊──那你前生的男人的身心世界,跑哪裡去呢?沒有跑哪裡去,它本來就是沒有的。生命本來就沒頭沒尾,跑哪裡去了?它從「畢竟空」而來,又回到「畢竟空」嘛!它只是在因緣和合的當下,你感受到有它一時的「假名、假相、假用」,等到力量消失了,就完全消失,就好像說是『如幻』。
 
  什麼叫「如幻」呢?
 
  就像比方說:有一個魔術師,拿著一條手帕,這個手帕變了一個兔子,變完以後、又變成一個蘋果。那我們就問:「你剛剛變的那隻兔子,跑哪裡去呢?」它只就是一個布嘛!這個布表示「真如」,「真如受熏」以後,它顯現一隻兔子;它本來是沒有兔子,最後也沒有兔子,只是過程有它一時的假名、假相、假用,這叫做『緣生故如幻。』這個地方是在觀察「有為法」,為什麼講「空」呢?因為它沒有真實的體性。當然,它一時的「假名、假相、假用」這也不能否定,佛法是不壞假名、不壞假相,只要求你不要去「執著」。
 
  『無為無起滅,不實如空華。』前面的「所觀境」是有為的生死之法,這以下觀察是「無為的」、阿羅漢的涅槃的寂靜之法。無為的涅槃,它是沒有生起也沒有消滅,它是「不生不滅」的,但是它也是不真實,如虛空之華。所以菩薩觀一切法空的時候─「遠離有為,遠離無為。」因為心性它本身不是有為的相狀,它也不是無為的相狀。所以《心經》說:『是諸法空相,不生、不滅、不增、不減』,菩薩依止一念心性,入「空觀」的時候─『不生、不滅』是一句話哦,不是兩句話;它不是「生」相、也不是「滅」相;它不是污垢、也不是清淨,它不是增、也不是減──它離一切相。
 
  在「離一切相」當中,這個「真妄」是怎麼安立的呢?
 
  一、『言妄顯諸真,妄真同二妄。』
 
  我們說:「生滅」的因緣、果報是虛妄的,講「虛妄」的目的,是為了開顯真實的功德,其實所謂的「真實」的相狀、「虛妄」的相狀,它都是一念心性顯現出來的。你看四聖諦,「苦、集」二諦是虛妄的。我們為什麼有生死果報呢?因為有「惑、業、苦」的因緣,煩惱跟罪業的因緣顯現生死的假象。為什麼有涅槃呢?因為「戒、定、慧」的因緣顯現涅槃。所以所謂的「生死」跟「涅槃」,都是一念心性顯現出來的,但是一念心性它本來不是生死,它本來也不是涅槃。所以:
 
  二、『猶非真非真,云何見所見?』
 
  所以:當我們以「空觀」,觀照一念心性的本體的時候,是離一切相,它是非真、非非真。『非真』就是虛妄;『非非真』就是真實。它不是一個生滅的虛妄相,也不是一個真實的涅槃相,而且它是沒有能見、所見。這裡的「空觀」所觀照的是─心性的一個本體,就是「離一切相」。
 
  《莊子》一書裡面講到說:我們一個人的「胸量」很重要─
 
  一個人的「知見」影響你的「胸量」,你的「胸量」影響你一生的成就!
 
  他舉一個譬喻說:這個世界上,有一種微生物啊,朝生暮死,牠的生命只有一天,牠白天起來的時候看到人世間,晚上就死掉了,所以牠一生的胸量,就是這麼一個胸量,牠的所緣境就是這樣。這個人類好一點,活到七、八十歲,他的胸量就是這幾十年的「見聞覺知」的胸量,七八十歲。他說,有一種靈龜啊,就是五百年為一個春天,所以牠就活了好幾千年,牠的胸量是幾千年…一個累積的一個胸量。
 
  那我們要問:菩薩的胸量是什麼?
 
  他是「安住現前一念心性」,是「遠離有為、遠離無為」,是「豎窮三際,橫徧十方」,他是「超越時空的」。菩薩那一念心是離一切相,因為他離一切相,所以他的心量才特別的廣大,只要有相狀的東西都不會太大。所以這個「空觀」,是先安住到心性的「本體」─先擴大胸量。
 
  接下來,再看「假觀」,這個「假觀」就開始觀察因緣果報︰有雜染的因果、有清淨的因果,這個「假觀」就是「對立」,空觀是「離諸對立」的,一旦落假觀就有善惡、染淨的差別。
 
假觀
缚脫無二中間無實性,是故若交蘆。結解同所因,聖凡無二路。
(迷悟有別)汝觀交中性,空有二俱非。迷晦即無明,發明便解脫。
 
  它先觀『中間無實性』,這個『中間』指的是什麼呢?六根跟六塵接觸的時候,中間產生「六識」,那個「識」有感情、感受產生了,這個『中間』沒有真實的體性,所以『是故若交蘆』。什麼叫『交蘆』呢?就是兩根互相依存的這種交蘆之草。這種「交蘆草」它有相狀,但中間是虛空的。就是說:「根、塵、識」,但有它的「假名、假相、假用」,沒有實體的。那麼『結解同所因』─第一個『結』,是凡夫的煩惱,第二個『解』是聖人的解脫。凡夫之所以創造了很多的煩惱跟罪業,聖人之所以產生很多的解脫跟功德,他們都是依止「六根」而起,都是六根,所以『聖凡無二路』。
 
  「聖人」的心在哪裡活動呢?在六根活動!不要以為聖人就不是在「六根」了,聖人還是用見聞嗅嘗覺知,文殊菩薩來到我們人世間,他也是用眼根去看,當然他眼根範圍特別大;他也是用耳朵聽…他也是要利用他的「見聞嗅嘗覺知」產生解脫的妙用。但是,後文會說到,六根門頭有兩條路:第一個是「向外攀緣」─通往生死之路;第二個「迴光返照」─通往涅槃之路,如此而已。有前門跟後門的差別。
 
  所以『汝觀交中性,空、有二俱非』,所以我們觀察「交蘆草」,它中間的體性,既不是空、也不是有,它離一切相─沒有「空」的相狀,也沒有「有」的相狀。
 
  在這「無相」當中,因為因緣的作用,就有它的差別-『迷晦即無明,發明便解脫。』當它是迷惑顛倒的時候、向外攀緣的時候,六根就啟動了無明的力量。『發明』─當它迴光返照的時候,六根門頭就啟發了心性的「常樂我淨」的功德。所以當你入「假觀」的時候,就有凡夫的路、跟聖人的路,入「空觀」是離一切相的,那麼「假觀」當然就有因緣果報的差別。
 
  在這「禪宗」有一個道場,這個方丈和尚年紀大了,想要退位選一個新方丈。「禪宗」當然他們是「以心印心」,方丈不能隨便選的,不是你戒臘高,就可以當方丈啊,要有本事啊,要開佛知見啊。因為「禪宗」的整個修學,是靠方丈和尚領導的,以方丈和尚覺悟的心來領導、來影響大眾覺悟的心。所以要選方丈怎麼辦呢?「考試!」那問題來了…「禪宗」它不立文字,它也不講名相的,那怎麼考試呢?方丈和尚把所有的住眾,集合在大殿,中間放一個臉盆。出了一個題目,問:「這是一個什麼東西?你不能說它臉盆,道一句!」有人說這是一個很大的杯子;有人說它是一個很大的碗;很多人就講話了…方丈和尚都不回答!後來有一個高明的大座一出來,一腳把這個臉盆踢翻了!踢翻了以後再把它拿回來放著,向方丈和尚頂禮。這一腳踢下去啊──新的「方丈和尚」!
 
  這表示什麼呢?當然善知識在測試,「藉境顯心」嘛,因為你的心在想什麼,沒人知道。我放一個東西,看哪一個人是喜歡攀緣外面的,你說它是什麼、什麼…你就是在「向外」,你已經「有所住」了嘛!那麼這個人把臉盆踢掉,它是「迴光返照」,他是先破相,破相之後,又把它拿回來放著,又不離開這個相狀。第一個空觀…即空、即假、即中。高明啊!當然你不能隨便踢啊,你要開悟才能、你要有真實的功夫,對不對!所以「禪宗」它往往從你身口意的表現,去看到你內心深處─你到底在想什麼?他們往往是這種方式。所以『迷晦即無明』─向外攀緣,你在整個修學當中,你只要向外攀緣,那什麼話都不要講,那你就是生死凡夫了,就算你造善業,也是一個造善業的生死凡夫,如此而已。
 
  你想要達到臨終的正念,你要強迫自己「往裡面—安住;不要往外面—攀緣。」
 
  我們從事實的經驗、看到別人的經驗,臨命終不是好過,你肯定會是諸根敗壞、眷屬的哭泣、在醫院裡面插滿了管子…你菩薩「云何應住?云何降伏其心?」諸位有沒有想到這個問題?你說:我到臨命終再來無住,不可能!因為你這一條路沒有走習慣,你現在就要走習慣。你看:一堆草,你走久了它就形成一條路;你看:我們早上起床,我們閉著眼睛,我們就能夠走到盥洗室去,熟嘛,很熟了嘛!「迴光返照」這一條路,你要走得熟悉,臨命終你就容易走,是這樣子的!要往裡面走,不要往外面走。
 
  辛二、頌方便多門。
 
(經文)解結因次第,六解一亦亡。根選擇圓通,入流成正覺。
 
  這裡開始講到「次第」跟「方便」;就是說,同樣是六根那還要揀別,因為六根太廣了。第一個『解結』,而這個解開繩結要有次第。
 
  什麼叫『次第』呢?由外而內,它有六個結。我們解釋一下:
 
  這「六個結」是配對「五陰」,六根門頭每一個根,都有六個結,就著「耳根」來說─耳根是動結、靜結,「動、靜」─色陰;受陰是「根」結,根是耳根的根;想陰是「覺」結;行陰是「空」結;識陰是「滅」結。「動靜根覺空滅」,耳根總共這六個結。我們後文講「耳根圓通」:它是由外而內,也就是說先破色陰的執取→再破受陰的執取→再破想陰→行陰→識陰等等。等到你六結打開之後,所謂的「一念心性」,那個「一」也不可得了。它沒有什麼「一」跟「二」的對立,它是離一切相的。
 
  『根選擇圓通,入流成正覺。』在過程當中,要選擇一個自己相應的「根門」,從「根門」當中入流─入於真如之流,不是「向外攀緣」入於生死流。你能夠「迴光返照」─入於真如法性之流,就能夠成就正覺的佛果。
 
  其實這段文有兩個內涵:第一個是「修學的次第」,第二個是「選擇圓通本根」。本經是讚歎「耳根」─「耳根圓通」。耳根在我們六根當中,印光大師講到它有兩個特色:
 
  第一、耳根容易攝心。
 
  我們一個人,最容易去打動我們心的是什麼?對啦!「音聲」,沒有錯。你看我們看到一個東西,我們不一定馬上起念頭,但是一個音聲一來,我們心就開始動。這就是為什麼中國佛教發展出這麼豐富的梵唄文化。很多人是唱「爐香讚」啟發善根的,是不是?你看他沒什麼善根,唱唱「爐香讚」,他就哭泣了,過去的善根,被啟發出來;唱唱「寶鼎讚」,心就靜下來了,都不要講道理,就是這個音樂就好了,「音聲佛事」,因為耳根它容易攝心,所以「音聲」最容易打動我們。而耳根一攝,六根都攝了,所以你看我們念佛也是聽聲音嘛!耳根容易攝心。
 
  第二、耳根最能夠養神。
 
  你用「耳根」─你白天用、你晚上用,你不會累、你不會疲憊。你用「眼根」你試試,你一個小時,你眼睛就受不了了,不能持久。不能持久,怎麼修行?沒辦法「功夫相續」。所以:「耳根」─它容易攝心,又特別的堅固耐用、養神。理論上,每一個根都可以「把心帶回家」,但是從耳根回家,這一條路比較好走,有這層意思。
 
  庚二、別示修行方法。
 
  這兩段很重要:第一個、所破的妄;第二個、能破的方法。
 
開顯妄源陀那微細識,習氣成暴流。真非真恐迷,我常不開演。
 
  前面講到了──「愛取」的煩惱,是我們所對治的,它不斷的在六根當中活動,帶引我們向外攀緣,把這個六賊帶進來,使令我們的功德失掉了。那我們現在會問:「為什麼我就有愛取煩惱呢?它保存在哪裡呢?」
 
  『陀那微細識,習氣成暴流』,因為我們的內心,有一個很大的倉庫,叫「阿陀那識」。這個「陀那」,叫「執持」─它執持了無量無邊善惡的種子。也就是說:我們過去生,不管我們是作轉輪聖王,或者作螞蟻,我們曾經打過的每一個妄想,都被它保存下來。這是很麻煩的一件事情。所以我們要面對無量的過去。
 
  這個『識』,有兩個特色:第一個「很微細」─微細難知;第二個「勢力很強大」─習氣如暴流,就像是從高山上,流下快速的水流。『真非真恐迷』,它的體性是真的,但是它的作用又是虛妄的,所以一般人很容易產生錯覺。因此,佛陀在二乘的教法當中,不隨便開演「阿陀那識」,不隨便開演第八識。
 
  這個地方說明─當我們開始正念真如,開始修空假中的時候,你要對治的、面對的是「阿賴耶識」。
 
  有時候我在想──如果我們是今生才有生命,那就簡單多了,你今生才幾十年,能打多少妄想?問題是我們要面對我們的過去、過去…無量的過去生命所留下的痕跡,我們今生都要概括承當,你可是看到它是那麼的任運的生起,你控制不了的。
 
  有一個小公案它說:有一個生意人,這個生意人後來他死了,就到閻羅王那邊去了。閻羅王就把他一生的功過拿出來看。閻羅王先讚歎他說:「欸,你造了很多慈善事業,不錯。但是你有一個缺點,你在生的時候,很喜歡拍馬屁啊,這一點不好!」這生意人說:「沒辦法啊!閻羅王,因為我生長在人世間,他們都沒有什麼修養,喜歡拍馬屁啊!如果每一個人都像閻羅王你這樣子,這麼有修養,我就不需要拍馬屁了啊!」閻羅王說:「對對對,你說的有道理!」所以閻羅王也是喜歡別人拍馬屁。
 
  這『習氣如暴流』就是說,當我們的習氣在活動的時候,你自己不知道,問題在這個地方,你是不知不覺…只有當我們「正念」提起的時候,那這個愛取才消滅。我們要知道─即便我們一天當中,我們「觀照」的時間很短,但是因為你在觀照的時候,那是真實的功德。雖然說,我們打了很多妄想,為什麼可以消滅它?因為這都是虛妄,你再多都是虛妄。一個房間即便是三千年的黑暗,它敵不過一瞬間的光明,因為光明是真實。臨命終,從「淨土宗」的角度來看,它不怕你妄想很多,關鍵是你的電燈是不是打開?你的「迴光返照」的力量是不是打開?佛法不怕黑暗,因為它是虛妄的,阿賴耶識也是一個虛妄相,所以這個地方,要你「提起正念」。那怎麼提起正念呢?
 
(正示法門)自心取自心,非幻成幻法。不取無非幻,非幻尚不生,幻法云何立?
 
  我們的「顛倒」是怎麼產生的呢?
 
  『自心取自心』,第一個『自心』是「第六意識」,第六意識的明了心去取自心;第二個『自心』是「第八識」,第八識把我們的五陰身心變現出來,然後第六意識就住在五陰身心,然後就產生變化。所以我們的顛倒─首先是「唯識所現」,它把你前生所遺留下來的習慣,感受跟想法再丟給你,這部分沒有錯;然後我們就住在過去─「唯識所住」;第三個「唯識所變」,就糟糕了,就產生變化,事情就變得很複雜,我們的名言分別開始活動了。『非幻成幻法』,本來不是顛倒的就變顛倒了。
 
  你看:榴槤,榴槤它是唯識所現,它是一個色塵。有些人說:「喔,這個榴槤很好吃、味道不錯!」有些人說「榴槤很臭啊!」如果榴槤本身會講話的話:那都是你們講的啦!所以「禪宗」有一句話叫:「那樣就是那樣」,我那樣就是那樣啊,你們自己去分別的嘛,你強加一些「名言分別」在我的身上,一切法本來是「如」嘛,如實顯現、業力的顯現,但是我們就安立了──這個是怎麼樣…那個是怎麼樣…結果呢?就失掉它本來的味道了─『非幻成幻法』。
 
  我們該怎麼辦呢?『不取無非幻,非幻尚不生,幻法云何立!』
 
  『不取』不要取著這個虛妄之相。「不取」就是「不住」─不要住在你的感覺,不再住在你的妄想,那麼『無非幻』安住在一種無分別智的狀態。『非幻尚不生。幻法云何立』,這時候連真實的功德都不可得,又哪有虛妄的東西呢?所以它整個修學當中,就是以『不取』為根本。
 
  我最後講一個公案,作一個結束,這一個公案是講到舍利弗尊者的前世:
 
  舍利弗尊者他前世…曾經有一世是做一個生意人,他賺了錢以後,他不是拿錢去買房子、買車子,不是!他特別喜歡黃金,他看到黃金的色澤,哎呀,不得了,整個心就住在那個色澤,越看越喜歡。所以他就…吃也吃得很簡單,衣服也穿得很簡單,住也很簡單,把所有的錢都拿去買黃金,下班之後,唯一的消遣,就把黃金打開來欣賞一遍。那麼他覺得黃金還不夠莊嚴,就把黃金做成花瓶,賺了錢又買黃金,又做了第二個花瓶,總共做了七個黃金的花瓶。等到他賺了七個黃金的花瓶以後,他的身體也就勞累而死掉了。死了之後,變成一隻很大的毒蛇,大蟒蛇啊,就繞在這七個花瓶的中間。因為他心住在這個黃金的相狀…不是說「貪著黃金」就墮毒蛇,不是!而是他那「愛取的力量」,去刺激他過去毒蛇的業力,才得果報的。
 
  在經典上說,他死了以後又做毒蛇、死了以後又做毒蛇…做了幾萬年的時間。後來突然間,有一天牠覺得:「欸!我貪著這個黃金幹什麼呢?」牠就爬出山洞,找一個路人,說:「你可不可以把我的黃金供養給僧寶,我要修福。」這個路人說「好啊!」就拿著扁擔,左邊挑毒蛇,右邊挑黃金,挑到寺廟的地方去,到了寺廟以後,就如實、如實…的報告。這個法師就為牠說法、為牠皈依,毒蛇聽了以後心開意解,沒多久就死掉了,死掉以後生到忉利天去了。那麼這隻「毒蛇」是誰呢?「舍利弗尊者」的前身;這位路人又是誰呢?「釋迦牟尼佛」的前身。
 
  所以你看──心中有所住,使令一個人所有的功德全部喪失,所以我們要先改變我們的思考!你修行,你要先告訴你自己:「住在外境」對你是不利的,你「迴光返照」是大功德,常樂我淨。你住在外境給你什麼?給你三個東西─煩惱障、業障、報障,給你無量的生死,如此而已。所以我們從無量的生死當中,我們應該得到教訓了,我們因為過去的向外攀緣、執取,結果把生命弄得一團糟!現在怎麼辦呢?「把心帶回家!」讓我們常樂我淨的功德,慢慢的顯現出來,是這個意思。
 
 
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
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
 
 淨土教觀學苑 版權所有
歡迎各方免費流通,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。請勿用於商業盈利。
Copyright © masterchingche.org All rights reserved.
官方網址:http://www.masterchingche.org/
信箱:info@masterchingche.org
YouTubehttps://www.youtube.com/c/淨土教觀學苑
Facebookhttps://m.facebook.com/www.masterchingche.org/

 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