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

首楞嚴經修學法要24


  前面:附表第十二,我們講到攜帶誦持『楞嚴咒』的功德。

  我們在整個「破妄顯真」的過程有兩個方法:第一個是用「止觀」的方式,就是我們遇境逢緣─「迴光返照,正念真如」,透過一種思惟觀照的方式,慢慢的消滅我們的顛倒想,慢慢的把我們真如的功德開顯出來。第二個方法是「持咒」,這就完全不能思惟,你就是透過─完全聆聽你的音聲,音聲在你的身口意當中運轉,也可以達到異曲同工的效果,也能夠破妄顯真。

  前文我們講到『楞嚴咒』的功德有「滅惡」跟「生善」,我們看生善的部分有四段:

  第一個「菩薩加持」─經典上說,我們受持『楞嚴神咒』或者書帶的人,他能夠得到八萬四千那由他恆河沙俱胝「金剛藏王菩薩」的晝夜隨侍的保護,不管白天或晚上金剛藏王菩薩的保護。

  第二個「能滿眾願」─這個『眾願』偏重在世間的安樂,經典上講出四個願望:(一)求男得男,求女得女,得到賢孝子孫;(二)求長壽得長壽;(三)求果報圓滿,就是你受用安樂的果報能夠快速的圓滿;(四)能夠成就身心的強壯,還有形色的端正。

  第三個「同佛功德」─能夠疾速成就六度的功德;也就是說:我們一個人在成就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的時候,你又加持『楞嚴神咒』,就能夠使令你六度的功德,快速的圓滿,它有這種圓滿六度功德的效果。

  第四個「能護國界」─這個『楞嚴神咒』,有人在持誦,或者你能夠把它放在你的家裡來供養,經典上說「在在處處,國土眾生,天龍歡喜,風調雨順,五穀豐收,人民安樂。」它能夠保護你的國界,有這麼多生善的效果。

  簡單的說─古德說:持咒之人,他的特點在哪裡?就是他念念之間能夠「順從真如法性」故,他能夠順從真如。我們一般人是順從妄想,但你一持咒以後,你的內心會產生一種相反的力量,會把這個「順從妄想」的力量,而轉成「順從真如」。「順從真如」這當中,會啟動兩種功德:

  第一、「內感真如佛性」:在順從真如當中,你就會產生一種真如體性的不思議熏習;因為我們的真如本來是無量功德─「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」,只是說現在真如佛性,它不小心睡著了。所以「持咒」有喚醒真如:「主人翁!你要醒一醒。」有喚醒真如的效果。

第二、「外感十方諸佛的加持」:十方諸佛在因地的時候,都以祂的善根、福德迴向法界眾生,所以我們在持咒的時候,冥冥當中跟十方諸佛的咒願產生感應,而產生滅惡生善。我個人持『楞嚴神咒』很認真持…差不多有三年多,就是持這個『咒心』。真的感覺到冥冥當中有很多的災難是可以由大化小,乃至於由小化無,諸佛菩薩的加持。

 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:一個人經常持『楞嚴咒心』,你發覺你的心態會變化,你的心會比較淡薄,這就是「隨順真如」!「真如」有兩個特點:

  一、離一切相:你對於世間的這些假相,會慢慢、慢慢的淡薄,清淨心的力量會慢慢的進步。

  二、你對諸佛菩薩的功德會好樂。你說,欸!以前我在看《法華經》、看《阿彌陀經》『舍利弗,極樂國土,成就如是功德莊嚴。』你以前讀這個沒有感覺,但是你持『楞嚴咒』之後,你就有一種想要成就的願望,這就是「即一切法」,它有開顯你菩提心的功德。所以怎麼知道你有發菩提心呢?如果你看到諸佛的功德莊嚴,你都沒有感覺,你的菩提心應該是很羸弱的!

  因此,我們持咒的人,對於世俗的因緣會慢慢放下、對於諸佛的甚深功德,會有一種願望,想要成佛的願望,這就是你的「善根」得到啟發,所以『楞嚴咒』簡單說─它有喚醒你「真如佛性」的效果。我們作一個簡要的總結──

  蕅益大師把「持咒之人」分成兩種差別:
  一、假設這個人,他沒有「理觀」,只有「事持」─「持咒」,但對於「如來藏」真如的道理不懂,那麼這個人持咒有什麼好處呢?「堪與登伽同列」─跟摩登伽女差不多,只是「消除罪障」。我們看摩登伽女她犯了邪婬罪,但是她持咒以後,當下消滅,還證得阿羅漢果,所以只有「事持」─消除罪障。

  二、假設持咒之人,又能夠具足「理觀」,則「堪與阿難並驅」。阿難尊者他現生成就圓教初信位,所以他的發願文『妙湛總持不動尊,首楞嚴王世稀有,銷我億劫顛倒想,不歷僧祇獲法身。』他證到的「法身」是什麼階位?「圓教初信」的法身。

  所以,一個人能夠具足理觀,一方面了解「達妄本空,知真本有」,然後又持『楞嚴咒』,那除了「消業障」以外,還有「轉凡成聖」之功,有這種功德!


  這一科是另外一個主題。前面的「止觀」、「持咒」,都是在講修行的正行跟助行。但是在修學的過程當中會有障礙,這個障礙主要是從內心生起的,有兩種:

  第一種「邪見」,就是「偏空」的思想。蕅益大師說:為什麼會起邪見呢?因為前面的二十五圓通,在修『首楞嚴王三昧』,是偏重於「從假入空」,修習「假觀」的部分講得不多,尤其是諸佛菩薩甚深的功德講不多。在前面的「二十五圓通」當中,佛陀一再的強調「覓心了不可得」,強調「從假入空」,這樣會產生一個空性的執取,而忽略了因果的道理,所以佛陀在這裡加以導正。

  第二種「五陰魔境」,這是「著有」的思想。當我們一方面正念真如,一方面持咒的時候,很可能會把過去的妄想逼出來。這時候,假設你不小心,而去執著五陰魔境,那就危險了。

丙一、破邪見顛倒(分三:丁一、陳疑。丁二、示答。丁三、結勸。)
丁一、陳疑(分三:戊一、總疑真不容妄。戊二、別疑地獄同別。戊三、結請決定開示)
戊一、總疑真不容妄

「總相疑惑」─「真心」既然是清淨的,那怎麼就有生死的妄想出現呢?我們看經文就容易清楚:

心體本真)『世尊!若此妙明真淨妙心,本來徧圓,如是乃至大地草木,
       蝡動含靈,本元真如,即是如來成佛真體。』
(何有諸趣)『佛體真實,云何復有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、修羅、人、天等道?
       世尊!此道為復本來自有?為是眾生妄習生起?』

  我們看阿難尊者他的問題出在哪裡?第一段先描繪他自己的理解,第二段再講出他的疑惑。他說:世尊!我們眾生在因地的心性『妙明真淨妙心』,是如此的光明、如此的清淨;『光明』是指它的作用,『清淨』是指它的本體。我們的心性,充滿了清淨、光明,而且本來是普徧圓滿、無有欠缺的,這是講「因地」。

  其次,果地的功德─『如是乃至大地草木,蝡動含靈,本元真如,即是如來成佛真體。』就是一個人發菩提心、修六波羅蜜成佛之後,所謂「心轉則一切轉」─內心轉凡成聖以後,整個「有情、無情同圓種智」,整個無情的大地草木,有情的蝡動含靈,都轉成「真如」的全體大用,即是如來成佛的心性當中所顯現出來。

有人會問說:「欸!無情怎麼能夠成佛呢?」「你家門前那棵樹,什麼時候成佛啊?」答案是:「你成佛它就成佛了。」對啊!成佛不能分內外的!我們一般凡夫說:這是內心、這是外境、我們不隨妄轉,那是方便說;成佛是「內外一如」的。法身─以一切法為身;從佛的角度來看,一切法都是法身,所以『有情無情同圓種智』,是在描繪佛陀內心的狀態。所以祂成佛以後是「一轉一切轉」─全體即是真如的顯現。

  那這樣子就有問題──『佛體真實』,不管從因地的佛性來看,它是如此的真實清淨;從佛的果地功德來看,也是如此的真實清淨;既然我們的原點是清淨的,結果也是清淨的,為什麼過程中就有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、修羅、人、天等,這些虛妄的假相呢?「六道輪迴」這種「虛妄的假相」到底是本來就有?還是眾生一念的妄習而生起的呢?

  蕅益大師說:阿難尊者的問題,到底在哪裡?因為我們心性有兩部分:一個是空性的「離一切相」,第二個是緣起的「即一切法」。而阿難尊者把「空性」跟「緣起」劃清界線─空性不能有緣起,緣起不能有空性!那這怎麼叫「心性」?「空性」沒有緣起─空性就沒有生命力了;有「緣起」沒有空性─這個叫顛倒。「空假中」─即空、即假、即中;空中有假,假中有空,其實兩個是不二的。

  阿難尊者的意思:既然我們的心是清淨的,怎麼就有六道輪迴的假相呢?他把空性誤解了,他認為既然是「空」,就空的徹底一點;「假」就假的徹底一點。其實本經講「空假中」,是不二的;清淨心中有菩提心,菩提心中有清淨心,這個菩薩才有生命力,才會產生前進的動力。阿難尊者他一口道出他的疑惑─他把「空」跟「緣起」當作兩件事情。

戊二、別疑地獄同別

  前面一個總相的疑惑;總相當中,又特別指出六道當中「地獄」,到底是同還是別?

貪淫墮者)『世尊!如寶蓮香比丘尼,持菩薩戒,私行婬欲,妄言行婬
       非殺非偷,無有業報。發是語已,先於女根生大猛火,
       後於節節猛火燒然,墮無間獄。
怒癡墮者)『琉璃大王、善星比丘,琉璃為誅瞿曇族姓,善星妄說一切法空,
       生身陷入阿鼻地獄。
雙問同別)『此諸地獄,為有定處?為復自然,彼彼發業各各私受?

  阿難尊者舉出佛在世有三個人,現生墮入阿鼻地獄的情況,來請示佛陀─「地獄」到底是有一個處所?還是沒有處所?

  第一位「寶蓮香比丘尼」:她受持了菩薩戒,卻私下行婬欲之事,破了菩薩的戒體,而且更嚴重的是妄言:『行婬欲非殺非偷,無有業報』,這個是「破見」;她說婬欲也不殺害別人,也不偷盜別人,根本不惱害眾生,因此她認為婬欲並不是一個惡因,既然不是惡因,怎麼會招感惡果呢?當她講出這一句話,就起大邪見了,這時候先在女根當中,起大猛火,她身體的其它部位、一節一節的也生起猛火燃燒,而現生墮入無間地獄。

  這地方的問題是:除了「破戒」以外,更嚴重的是「破見」。而破見有兩個過失:第一、你自己無慚無愧,造業特別堅固;第二、你誤導了眾生。這一段是講「貪欲」所造的罪。

  第二位「琉璃大王」:這個琉璃大王是指「瞋心」造罪,「琉璃為誅瞿曇族姓」,就是佛在世的時候,波斯匿王想要娶釋迦族的公主做妻子,但釋迦族認為自己是一個高貴種姓,不屑跟波斯匿王往來,但是波斯匿王是一個軍事強大的國家,又惹不起他。怎麼辦呢?就有人想出一個辦法,把公主的婢女化妝成公主,嫁給波斯匿王,因為這樣的因緣,埋下了未來被滅族的禍根。

  後來…波斯匿王跟這個婢女,生下了琉璃太子。琉璃太子當然也不知道這件事,他不知道他的出生是一個婢女,他經常回到他的外公外婆家,釋迦族對他特別的冷淡,他也不知道為什麼?有一次,他隨他的母親回到外婆家,那時釋迦族剛好要迎佛陀回來說法,所以蓋了一個很莊嚴的講堂,這講堂的中間有一個法座,琉璃太子年輕嘛…好玩,就跑到法座上坐;結果被釋迦的長者訶責他說:「你這個卑賤種姓啊,你有資格坐這裡嗎?」就傷到琉璃太子幼小的心靈,受傷很重,他就下定願力,說:「我登位以後,我一定要把釋迦族滅掉。」後來果然他登位了,他就帶領軍隊去攻打釋迦族,世尊用神通力三次的阻擋,後來還是失敗,釋迦族果然被滅了。神通難敵業力!

  釋迦族被滅之後,佛陀就預言─琉璃大王因為這個業力,七日之內,一定會被火燒死而墮無間地獄。琉璃大王聽了很害怕,就坐了一條船…漂流到大海去。你逃得過業力嗎?結果第七天的時候,業風一吹…這個船自然起火,就把琉璃大王燒死了,而且現生墮入無間地獄。這是講「瞋心」的熾盛。

  第三位「善星比丘」:『善星妄說一切法空』,善星比丘也是佛在世的一個比丘,他成就四禪而以為證得四果,後來因為親近惡友的關係,禪定失掉了,他就起邪見說:「世間上沒有因果法則,沒有世間的因果,也沒有出世間的因果」;因為「撥無因果」,而現生墮入無間地獄,這個是「愚痴」。

  阿難尊者提出以上三個人墮入地獄,他疑惑說:『此諸地獄,為有定處?為復自然,彼彼發業各各私受?』到底這個地獄是真實的──有一個地方是叫做寒冰地獄、火燒地獄…然後每一個人都投生到那個地方?還是說『為復自然』?『自然』就是沒有固定的處所,你造了什麼業,你就各自循業發現,你在做人的時候,你就發現你的地獄。


(經文)『惟垂大慈開發童蒙,令諸一切持戒眾生,聞決定義,歡喜頂戴,謹潔無犯。』

  阿難尊者講出他的疑惑以後,請佛陀依止祂的大慈悲心,來開發凡夫眾生心中的迷蒙,使令一切持戒眾生能夠聽此明確的決定義,能夠歡喜頂戴受持佛陀的戒法,謹慎小心的護持而無所違犯。

  我們看後文佛陀的回答意思是──地獄是有它一定的處所,但是投生到地獄的人,又各自循業發現;就是「空性中不礙緣起,緣起中也不礙空性」,地獄雖然有固定的處所,但是又循業發現;循業發現,又有固定的處所。比方說:我們大家來講堂,你說講堂有沒有固定的處所?當然有,眾生的共業,我們今天相聚就是有緣;但是每一個人受用講堂時,又各自循業發現─福報大的人,覺得這個講堂很莊嚴,福報差的人覺得這個講堂普通。你的心跟講堂接觸的時候,你又出現你各自的影像;雖然出現各自的影像,大家又共同在講堂當中;「共中有別,別中有共」;「空性中有緣起,緣起中又不礙真空」。

丁二、示答(分二:戊一、讚許。戊二、正說)
戊一、讚許 佛陀對於阿難尊者的提問,表達讚許之意:

(經文)『佛告阿難:快哉此問!令諸眾生不入邪見。汝今諦聽,當為汝說。』

  佛陀聽完阿難尊者的請法以後,就說:『快哉此問!』你這個問題問得非常的好,時機很恰當。整個重點都已經講完了,為了使令修學大乘真如三昧的人,不落入這種偏空的邪見當中,『汝今諦聽,當為汝說。』

  這以下的破邪見、顛倒,蕅益大師說:是有點《涅槃經》─「扶律談常」的效果。一方面暢談清淨的佛性,一方面強調持戒斷惡修善的重要,所以就偏重在因果的道理,使令大家注意緣起。

戊二、正說(分三:己一、約迷真雙標。己二、依情想別示。己三、明情墮因果)
佛陀正式的宣說─六道輪迴因果的法則:

己一、約迷真雙標

(經文)『阿難!一切眾生,實本真淨,因彼妄見,有妄習生,因此分開內分、外分。』

  『約迷真雙標』是站在凡夫「迷真起妄」的心中,來標出內分、外分;這是針對凡夫來說的,只有顛倒凡夫才有這種情況。說:一切眾生他的本性是清淨的,但是一念的顛倒想以後,就產生很多的煩惱─貪瞋癡煩惱的習氣,依此習氣的輕重開出─內分、外分;所以「內分、外分」,是約著眾生顛倒想安立的。

己二、依情想別示

【墜落之本】
貪愛為本)『阿難!內分即是眾生分內,因諸愛染,發起妄情,情積不休,能生愛水。』
(舉例驗證)『是故眾生,心憶珍羞,口中水出;心憶前人,或憐或恨,目中淚盈;
       貪求財寶,心發愛涎,舉體光潤;心著行婬,男女二根自然流液。』
(結示立名)『阿難!諸愛雖別,流結是同,潤濕不升,自然從墜,此名內分。』

  什麼是「內分」呢?
  「內分」就是「眾生分內」,這是眾生平常的本分事,不用經過教育、學習,它就會產生的。什麼叫做「內分」呢?就是我們內心當中的「愛染」跟「妄情」。其實「愛染」跟「妄情」是同一個東西,只是約著「輕、重」而有所差別。「愛染」是說:你很喜歡這個東西叫『愛染』,那我一定要這個東西,就變成『妄執』了,就是「愛」跟「取」了。這樣的情執相續不間斷,就產生『愛水』。

  我們的『愛水』──說:「清淨本然,一個人怎麼就會產生墜落呢?」、「他怎麼好端端的,就墮三惡道呢?」因為他內心當中有『水』。這個『水』不是一個相狀,是一個表法,就是一種「墜落」的意思,因為水往低處流。意思是說:我們一個人產生貪愛之水,是不需要教育的,分內!你看一個人生長在深山,他也沒有人教他,他自然就會貪愛。

  以下講出四個比方:
  一、『心憶珍羞,口中水出』─看到美味的食物,你嘴巴自然就出口水;二、『心憶前人,或憐或恨,目中淚盈』─想到過去的親人,心中想到他的好處,又是憐愛;想到他不能再次的生起,心中又是恨,愛恨交集就流出了眼淚,這也是一種水。三、貪求財寶的人,看到財寶,內心當中產生貪愛之水,因為水氣的滋潤,使令他看起來精神特別好;你看貪愛財寶的人,他每天很累,回去把它的財寶打開來看一看,精神就好了。為什麼?因為他有愛水滋潤。四、『心著行婬,男女二根自然流液。』貪著男女婬欲,自然二根就會出水來。

  以上『諸愛雖別,流結是同』雖然所愛著的不同,有的貪財、貪色、貪人、貪飲食…但是能貪的水是相同的,而『水』是下墜而不昇的,叫做「內分」。『水』所表達的是─水往低處流,所以一個人會墜落就是有水。

【超昇之本】
渴想為本)『 阿難!外分即是眾生分外,因諸渴仰,發明虛想,想積不休,能生勝氣。』
(舉例驗證)『是故眾生,心持禁戒,舉身輕清;心持咒印,顧盼雄毅;
       心欲生天,夢想飛舉;心存佛國,聖境冥現;事善知識,自輕身命。』
(結示立名)『阿難!諸想雖別,輕舉是同,飛動不沉,自然超越,此名外分。』

  什麼是『外分』呢?
是「眾生本分之外」─這些東西你不是先天的,你要學習才有的,你沒有經過學習你就是沒有。什麼叫做『學習才有的』?『因諸渴仰,發明虛想』:你經過聖賢的教育,對於諸佛菩薩這種出世的聖賢,乃至世間聖賢的功德,產生渴仰之心。因為『渴仰』,所以你就產生很多、很多的理想抱負,這些理想抱負不斷的在你心中輾轉增勝,就產生一種『勝氣』─一種浩然的正氣。這個『氣』跟『水』不同,我們知道『水』是─下墜的;而『氣』是─輕飄的。

  下提出了「六念法門」──
  一、『是故眾生,心持禁戒,舉身輕清』:你看一個人他能夠持戒,(古德說:應該包括布施)喜歡布施、喜歡持戒的人,他內心就覺得很輕安。你看:我們去做一件善事回來,覺得身心很愉快、很輕鬆,這是「念施、念戒」。

  二、『心持咒印,顧盼雄毅』:當我們持如來的心咒,產生一種雄心壯志、無所畏懼之心;當我們內心跟十方諸佛的咒願功德感應道交,所以內心無所畏懼,這是「念法」。

  三、「念天」─『心欲生天,夢想飛舉』,我們想到我們要厭離這個三界之欲界的麤苦障,好樂天上的淨妙離,你在夢中或者在打坐當中,就會感到自己的身心世界是往上輕飄、往上飛舉的。

  四、「念佛」─『心存佛國,聖境冥現』,你不斷的憶念佛功德、憶念淨土的莊嚴殊勝,就容易在夢中或在靜坐當中,感受到諸佛菩薩莊嚴的聖相現前。

  五、「念僧」─我們能夠如法事奉善知識,自輕身命;為了求法,我們會不勞辭苦,放棄自己色身的享受。這種殊勝的氣勢是從何而來呢?

(經文)『阿難!諸想雖別,輕舉是同,飛動不沉,自然超越,此名外分。』

  這都是因為你的這種想像─對於諸佛菩薩、對於布施、持戒…這種想像而產生的。因為這樣的一種想像,而產生一種輕安高舉的相貌;這種相貌是飛動而不是下墜的,很自然來生就會使令我們往生到善處,這個就是「外分」。

  我們一個人「臨命終」的時候──你的神識是往下墜的,你是到三惡道去。「頂聖眼生天,人心餓鬼腹,畜生膝蓋離,地獄腳板出。」所以你的神識水太多了,就往下沉了;你的神識是輕飄的,就往生到善處去。當然臨命終是你平常累積的。比方說:拜懺的人特別感受得到這種差別。拜懺之前,總是覺得身心好像很麤重,悶悶不樂,這個是罪業之相;如果你一天當中,總覺得內心很沉重,這是一種罪業之相;但是你不斷的拜懺以後,欸…就覺得很輕鬆、飛舉,這個就是「罪滅之相」。

  所以說:清淨本然,怎麼就有六道呢?一個是「貪愛」產生水,一個是你的「理想」而產生勝氣,就產生這樣六道的差別出來了,完全是你內心創造出來的。

  這是一個總相理論的說明,以下開出十種差別,不過這裡是偏重在「墮落」這一部分。說:人怎麼就墮落到地獄去呢?既然我們內心當中本來沒有地獄,那地獄是怎麼產生?地獄裡面的火啊、刀子啊、寒冰是怎麼創造出來的呢?我們凡夫因為心中的愛取,而創造的「因相」跟「果相」:

己三、明情墮因果

【婬習】
總標)『阿難!一者婬習交接,發於相磨,研磨不休,如是故有大猛火光於中發動。』
(別明)『如人以手自相摩觸,煖相現前。二習相然,故有鐵床、銅柱諸事。』
(勸誡)『是故十方一切如來,色目行婬,同名欲火。菩薩見欲,如避火坑。』

  先解釋「地獄的火」─這個『火』是怎麼來的?
  『一者婬習交接』─這第一段是講到現世的因果,首先講到「惑」煩惱。我們的煩惱有兩個:一個是『婬』、一個是『習』,就是煩惱的「現行」跟「種子」。我們因為種子遇到外境的刺激,才有現行,所以你的煩惱的現行跟種子,一定是相交互的作用,然後就發動了身口,產生業,這就是『發於相磨,研磨不休』,然後產生男女色身的接觸,乃至於輾轉增勝。

  這裡的關鍵在那裡呢?「研磨不休」。我們不是偶爾起煩惱就墮落到地獄,不是這個意思,重點在─「數數現行,都無慚愧」。就是說:你把煩惱放縱得非常麤重,『研磨不休』變成非常的麤重了,你幾乎是無慚無愧的─數數現行都無慚愧了。這時候「惑業」就產生了苦─『如是故有大猛火光於中發動。』所以這個『火』不是真正地獄的火,是你內心產生一種火相,你當下起煩惱叫「煩惱火」,然後製造「業力之火」,最後「果報火」,在今生當下就累積了這種功能。

  來生真正的果報看第二段…講出一個譬喻說:如人以雙手互相的摩觸,手因為摩觸就有煖相,煖相就是火現前。這以下合法:我們今生因為煩惱的「現行」跟「種子」相互的作用,所以來生就會招感鐵床、銅柱諸事;這兩個,圓瑛老法師說是同一個地獄,叫『銅柱地獄』。這個地獄是一個很高的銅柱,燒紅的銅柱,就像須彌山一樣高。這個罪人在高山上,感到很熱就往下跑,往下跑看到一個鐵床,這個鐵床下面有火在燒,但是上面有端正的男女身相,這個罪人因為貪愛男女相的緣故,就跑到鐵床上面,最後為鐵床所燒。這是講來生的果報。佛陀對我們的勸勉──

  所以十方如來以祂的智慧眼,來看我們放縱自己婬欲的欲望,就像增長自己的欲火;菩薩見到男女的欲望,如避火坑,因它會產生創造來生跟「火」有關係,來傷害我們;只要跟「火」有關係的,都跟「婬欲」有關係。

  這裡,講到兩個觀念:「因果不同時」跟「因果同時」
  第一、我們一般在論斷因果,是偏重「因果不同時」,叫做「異熟果」。我們一般講「三世因果」,佛教講因果是講「三世」的─過去造業,今生受報;今生造業,來世受報,叫做『隔代受報』。所以你今生受的果報跟今生沒有太大關係,大部分是前生決定的;你今生造的業,主要是在「來生」才表現出來,所以因果的思想叫「異熟」─異時而熟,叫做『隔代受報』。

  第二、另外一個思想就是「真如緣起」:是講「當下的因果」,就是「因果同時」,你在造業的當下,其實你的果報之火,那個功能、種子已經成就了。我們剛剛談到:琉璃王滅了釋迦族,七天後,墮入地獄;七天還沒有到,但是佛陀已經看到他「地獄之火」成就了。

  佛陀的神通是「現量境」,佛陀不做假設,佛陀有一說一,有二說二,佛陀的神通一定是現量。如果他內心當中地獄之火沒有成就,佛陀怎麼看到他七天後要墮地獄呢?所以因果的確有它同時的現象,因果同時也對。比方說『法華會上』,舍利弗尊者、目犍連尊者,小乘的聖者「三周說法」─法說、因緣說、譬喻說。佛陀「三周說法」,開顯真如佛性以後,阿羅漢迴小向大,佛陀一一授記;說:舍利弗尊者,你要經過幾千劫、幾萬劫的時間,你會成佛,你的國土叫什麼(名稱),你的國土怎麼的莊嚴…等等。佛陀怎麼知道呢?當然是他發菩提心的時候,他內心變化了,他把聲聞種性轉成菩薩的種性,他的佛果功德顯現出來了,佛陀才會授記。

  其實:你在造業的當下,你的果報是當下成就!蕅益大師在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中,也講出類似的觀念,他說:你在念佛的當下,你的蓮華已經念念在開了,只是還沒表現出來。所以本經這裡,重點在於「因果同時」的思想─「真如緣起」的思想。就是說:菩薩看到你煩惱的時候,你要同時看到果報;你看『色目行婬,同名欲火。菩薩見欲,如避火坑。』菩薩看到起煩惱火的時候,就要預先知道,你未來有火坑在等你,他是預先就知道。

【貪習】
前面的婬習是「男女」的貪愛,這一段是偏重「財物」的貪愛,都是「貪」,但是所緣境不同。

總標)『二者貪習交計,發於相吸,吸攬不止,如是故有積寒堅冰,於中凍冽。』
(別明)『如人以口吸縮風氣,有冷觸生。二習相陵,故有吒吒、波波、羅羅、
     青赤白蓮寒冰等事。』
(勸誡)『是故十方一切如來,色目多求,同名貪水。菩薩見貪,如避瘴海。』

  這裡的「貪」─指的是貪求世間的財物,而且是過分的貪求,不是一般合理的貪求。先看第一個現世的因果--「惑」:『貪習交計』─「貪」是煩惱的現行,「習」是種子;就是貪愛的煩惱跟現習交互的作用,就產生業力了。什麼叫「業力」呢?『發於相吸,吸攬不止』。貪愛財物的人,為什麼有一個『吸』字呢?就是他老是想要把對方的財物吸過來;不斷的放縱自己的煩惱,到最後…相續的造作,無慚無愧,那麼當下果報之『冰』出現了,就有這個『積寒堅冰』。因為你不斷的吸寒氣,久了以後,就產生一種身心的寒冰、身心凍冽的相狀出現,這是約著「當下」的因果來說。

  下一段約著「來世」的因果,先講一個譬喻:『如人以口吸縮風氣,有冷觸生。』─這個人用嘴巴去吸取外在的冷空氣,吸久了以後,你內心就有寒冷的力量產生。以下合法─『二習相陵』,『二習』也是講煩惱跟現行。這種「貪愛」─過去生的習氣跟今生的造作,就會招感來生吒吒、波波、羅羅,這三個都是「寒冰地獄」,是約著他的一個受苦的聲音。寒冰地獄的罪人,他因為寒冷而叫出的聲音:輕微的叫『吒吒』,中度的是『波波』,嚴重的是『羅羅』,寒冰地獄的相貌。『青赤白蓮』這也是寒冰地獄,這是約著我們身體的凍傷的相狀。『蓮華』這個罪人在凍傷以後,皮膚破裂了,就像蓮華開敷,比較輕的─他的皮膚出現了青瘀,中度的─是紅腫,比較嚴重的─就是變白色,整個血液都停止了,蒼白、沒有血色,「青赤白」也指寒冰地獄。

  所以:十方如來,看到這個貪求財物,就像貪水一樣,菩薩見貪如避瘴海,就像大海中有毒的瘴氣,吸到體內中毒而死。

  這裡的「因果思想」,跟我們《地藏經》一般講的因果,就不太一樣──《唯識》的因果思想,比較偏重在「來生」,這裡的觀照,就菩薩的「假觀」,當你生起煩惱的時候,你要預先知道「未來的果報」,它的重點在這裡。你要怖畏當來的「果報」,你才會厭惡當下的「惡因」!

  我們一個修行者──「初發心菩薩」不可能說你完全不起煩惱、完全不造業,不是這個意思。而是你不要讓你的業力煩惱變得很堅固,問題在這裡,不能讓它「輾轉增勝」,就像滾雪球一樣…不可以!所以初心菩薩他不是斷煩惱的現行,是斷煩惱的相續。

  《大乘起信論》說:修習「正念真如」的人,第一件事情--先破「和合識」,斷相續心。經典上講到一個公案說:佛在世的時候,有一個波羅奈國,有八個大力士,這八個大力士為了爭第一名,就經常比鬥、打擂台。其中有一個大力士,他的業障已經成熟了,佛陀看他七天之內必墮三惡道,慈悲的佛陀就來到大力士的門口,要求見這個大力士,這個大力士說:「欸…我是一個武士啊,佛陀是修智慧的,我們之間不相應的,不見!」佛陀就開方便門,示真實相,就把佛身隱藏起來,現出一個年輕的大力士來找他:我要找你的主家,找你家的主人比鬥。欸,這大力士就出來了,看到這個年輕人,瞧不起這個年輕人。但是一跟他比鬥的時候,佛陀入火光三昧,這個大力士看到整個四邊都是火,心生畏懼,就對佛陀產生恭敬心,驕慢心就收起來…佛陀現出佛身,就為他講:緣起的善惡業…緣起的道理,這個大力士當下心開意解,向佛陀真誠的懺悔,七天死掉之後,往生到善趣去了!

  這表示什麼意思呢?「罪從心起將心懺,心若滅時罪亦亡。」不是說:全部的業力,都把它懺到「業盡情空」;像我們前面說過,一個污濁的水,你第一件事情讓它沉澱下來,你不能再造作了,讓你慚愧的心生起,然後斷相續心,關鍵在這裡。

  為什麼有些人造了惡業他來生會得果報,有些人造了惡業,他這個業力不能得果報?
  《唯識學》說:因為有些人的業力轉成「增長業」,有些人的業力是變成「不增長業」,就是你有沒有懺悔?《唯識學》說:一個人造惡業「不得果報」有兩種原因:第一個「懺悔」,第二個「對治」─你開始修對治,不隨妄轉。

  所以,我們絕對不能讓這個業力,變成「增長業」;你要讓它自然的沉澱下來,就是「破和合識,斷相續心」。然後在臨命終的時候,保持正念,隨念往生淨土。求生淨土的人─雖然你不能把「業」懺得完全清淨,但是你一定要把「業」懺到變成「不增長業」,變成沒有強大得果報的力量。


  業的力量,被你破壞了,破壞以後,很多人會重報輕受;越是懺悔,身體生病痛、發生小小的車禍、出現種種的災難,這個是好事情,因為那個業力被你破壞,破壞以後…啪!釋放出來,重報輕受,然後你也會夢中見到一些瑞相,關鍵在於「斷相續心」。當然一個人會斷相續心,你要預先看到未來的火、未來的寒冰的果報,主要是一個人要畏懼當來的果報。

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
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


大乘妙法弘護學會~淨界法師專屬網站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