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2月26日 星期四

首楞嚴經修學法要15

21 琉璃光觀風大。
琉璃光法王子,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而白佛言:我憶往昔,經恒河沙劫,有佛出世,名無­量聲,開示菩薩本覺妙明,觀此世界,及眾生身,皆是妄緣,風力所轉。我於爾時,觀界安­立,觀世動時,觀身動止,觀心動念,諸動無二,等無差別。我時覺了此群動性,來無所從­,去無所至。十方微塵,顛倒眾生,同一虛妄。如是乃至三千大千,一世界內所有眾生,如­一器中貯百蚊蚋,啾啾亂鳴,於分寸中鼓發狂鬧。逢佛未幾,得無生忍。爾時心開,乃見東­方不動佛國,為法王子,事十方佛,身心發光,洞徹無礙。佛問圓通,我以觀察風力無依,­悟菩提心,入三摩地,合十方佛,傳一妙心,斯為第一。

22 虚空藏觀空大。經文:
虛空藏菩薩,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而白佛言:我與如來,定光佛所,得無邊身。爾時手執四大寶珠,照明十方微塵佛剎,化成虛空。又於自心現大圓鏡,內放十種微妙寶光,流灌十方盡虛空際。諸幢王剎來入鏡內,涉入我身,身同虛空,不相妨礙。身能善入微塵國土,廣作佛事,得大隨順。此大神力,由我諦觀四大無依,妄想生滅,虛空無二,佛國本同,於同發明,得無生忍。佛問圓通,我以觀察虛空無邊,入三摩地,妙力圓明,斯為第一。

23 
彌勒觀識大。經文:
彌勒菩薩,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而白佛言:我憶往昔,經微塵劫,有佛出世,名日月燈明。我從彼佛而得出家,心重世名,好遊族姓。爾時世尊教我修習唯心識定,入三摩地。歷劫以來,以此三昧事恒沙佛,求世名心,歇滅無有。至然燈佛出現於世,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,乃至盡空如來國土,淨穢有無,皆是我心變化所現。世尊!我了如是唯心識故,識性流出無量如來!今得授記,次補佛處。佛問圓通,我以諦觀十方唯識,識心圓明,入圓成實,遠離依他及遍計執,得無生忍,斯為第一。



  上淨下界法師宣講:第15《楞嚴經修學法要》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  我們從佛法的學習,我們可以知道這個世間,有兩種人:
 
  第一種、是「命運的屈服者」─他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,是「心隨境轉」。他遇到什麼樣的環境,他的心就住在那個環境上,如果是一個如意的環境,他就快樂;如果是一個不如意的環境,他就痛苦;所以這種人,他的心啊,是被環境所繫縛。我們說,這種人是活在過去,因為整個環境是從什麼地方來?「過去的業力」變現的嘛!所以這種人基本上是被「阿賴耶識」牽著走的,他很難突破他的生命─他昨天是怎麼樣,今天還是怎麼樣;他前生是怎麼樣,今生還怎麼樣,就是心隨境轉,活在過去。
 
  第二種、是「生命的創造者」─他能夠透過智慧的觀察,來面對整個因緣所生法。這個智慧的觀察,從本經來說,有兩個內涵,首先我們先觀察生命的這個「真、妄」問題──
 
  我們的心有「真實」跟「虛妄」這兩種差別。其實同一個心,同樣一念心,但是你的心是向外攀緣的,這個就是虛妄,不管你攀緣的是善法,也不管你攀緣的是惡法,你心有所住。
 
  「有所住」有什麼缺點,諸位知道嗎?
 
  我們的心本來是沒有形相的,是真實的,但是你不斷的住在某一種相貌,比方說你打什麼妄想,你就住在這個妄想,你的心就被定型了。你本來沒有形相的,結果你的心被「物化」了,被物質同化了。你看我們現在很痛苦,為什麼呢?我們自己心中有很多形相,本來沒有形相的東西,變成有形相,變成一個固定的「自我」的相貌,誰都不敢碰你。這個就是一痛苦的根源。
 
  事實上,我們的「本來面目」是這樣嗎?當然不是啊!是我們自己不斷的打妄想捏造出來的。所以只要是生滅心,只要是虛妄的心,你的內心——「仁者心中,必有一物」,你一定有一個相狀,否則生命不可能有障礙的。你有障礙,你心中一定有相狀——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。所以我們在本經當中真妄的觀察,主要就是「破妄顯真」,把那個心中的相狀拿掉,還它個本來面目。我們本來不是這樣子的,我們的心是「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」,心中是沒有相狀的,但是又具足無量的功能德用。你看這個水本來沒有相狀,但你把它放在杯子放久了,欸…好像有相狀,變成一個杯子的相狀,其實水本來沒有相狀的。
 
  所以我們剛開始做一種「真妄的觀察」,然後「破妄顯真」,把心帶回家,這是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。所以遇到事情,你要告訴你自己:你本來沒這個東西、你本來沒有這個想法。就在這本來無一物當中,讓心安住─以無住為住。安住之後,我們開始處理善惡的問題,我們觀察我們內心當中,有善良的一面、也有邪惡的一面,我們開始用「淨法」的熏習,懺悔業障,積集資糧,來做生命的滅惡生善。所以在整個《楞嚴經》當中,它就是先求「返妄歸真」,再求「斷惡修善」,這叫「稱性起修」,先求安住,再求調伏。這時候,你生命才能夠真實的改變─突破過去,創造未來。
 
  在西藏有一個寓言故事─
 
  講到小老鼠的故事:它說在喜馬拉雅山的山下,有一個很有修行的喇嘛,有一天他去弘法回家的路程中,他在路上看到一隻被凍傷的小老鼠,他用慈悲心把牠救回來,在火爐當中給牠溫度、給牠飲食。欸,這個小老鼠恢復了生命,很快樂的跟這位喇嘛一起生活。這隻小老鼠本來很滿足了,但是有什麼問題呢?因為在這房子當中,除了喇嘛之外,還住了一隻貓,所以這隻老鼠看到貓就很不舒服。
 
  牠就跟喇嘛要求說:「師父啊!我跟你生活是很快樂,但是我一看到貓,我就很害怕,你可不可以把我變成一隻貓?」師父說:「可以啊!」這師父就用神通力,把這老鼠變成一隻貓,牠就覺得不錯啊,變成一隻貓好多了啊!但是這隻貓出去的時候,看到一隻狗,牠又很害怕,又跟師父說:「你可不可以把我變成一隻狗呢?」師父說:「可以,我可以把你變成一隻狗。」就變成一隻大狗,所以牠又覺得非常的得意。
 
  但是有一天,當牠走進森林的時候,牠看到一隻大老虎,牠又很害怕,牠跟牠師父說:「你可不可以把我變成一隻老虎呢?那我就無所畏懼了!」師父說:「可以,我就滿你的願吧!」結果牠變成一隻老虎以後,牠想這下可好了「萬獸之王」,牠就得意洋洋的走出去啦!但是有一天,牠從屋外回來的時候,牠看到原來的那一隻貓啊,牠嚇得滿身大汗。牠就覺得很奇怪啊,我變成一隻老虎,我為什麼還怕貓呢?就找牠師父。師父說:
 
  「我的神通力可以改變你的外表,但是改變不了你的內心,你過去生怕貓的這種習性,我不能改變你啊!」
 
  這故事就是告訴我們─雖然我們不斷的做功課,假設我們心態還是活在過去的心態,那麼我們生命其實沒有改變,因為我們還是被過去的業力所繫縛,我們生命的水流,並沒有徹底的改變,因為我們的心態並沒有改變。
 
  本經的意思就是說─我們在生命當中,不能夠再跟著感覺走了,我們一定要在我們生命的前面,放出一道的光明,用「智慧的光明」來引導我們的生命,而不是再用感覺、用妄想來引導我們。我們過去生就是跟著妄想走、跟著感覺走,所以我們生命痛苦的歷史,一而再、再而三的重複,過去生的痛苦教訓,並沒有給我們得到啟示,我們還是活在過去的習氣。所以我們從現在開始要─迴光返照,不能再向外了,從內心當中找到真實的自我,然後重新出發,是這個意思。
 
  那麼在這「迴光返照」─把心帶回家的過程當中,本經有「二十五圓通」,它有二十五個所觀境:
 
  庚四、風大圓通。
 
  『風』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生命當中「擾動」的相狀——動相,它不是寂靜的,它是擾動的,生滅擾動的。
 
古佛示觀)『琉璃光法王子,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而白佛言:我憶往昔經恆沙劫,有佛出世名無量聲,開示菩薩本覺妙明,觀此世界及眾生身,皆是妄緣風力所轉。』
 
(觀破群動)『我於爾時,觀界安立,觀世動時,觀身動止,觀心動念,諸動無二,等無差別。我時覺了此群動性,來無所從,去無所至,十方微塵顛倒眾生同一虛妄。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內所有眾生,如一器中貯百蚊蚋,啾啾亂鳴,於分寸中鼓發狂鬧。』
 
  這個觀察「風大」而悟入圓通的當機菩薩是誰呢?是「琉璃光法王子」。這「琉璃」,它是一種青色的寶物。這位菩薩,因為過去的福德、智慧兩種資糧力的招感,他身上經常放出青色的光明,內外明徹,所以叫『琉璃光』—琉璃光菩薩,琉璃光法王子。他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而白佛言,他把生命做一個回顧──
 
  他說:我現在回憶我過去─當我還是凡夫的時候,我過去生是怎麼修行的?他說:在過去恆河沙劫,這麼長的時間,我曾經遇到了一尊佛出現於世,叫「無量聲佛」。這個「無量聲佛」在因地的時候,也是觀想「風大」而得成就,所以他在果地上的開示,就開示諸位菩薩應該要好好觀察我們這一念眾生本具的「本覺妙明」。
 
  這個『本覺』─就是我們要觀照的「心性的本體」,就是「空性的本體」。我們前面說─先把心帶回家,怎麼把心帶回家呢?「從假入空」,就是觀察這個「本覺」;接著「從空出假」,隨順心性的妙用,就是所謂的『妙明』;「本覺」約本體,「妙明」約作用。
 
  應該怎麼「觀」呢?『觀察這世界及眾生身,皆是妄緣風力所轉。』他觀察這整個依報的世界,跟正報的眾生身心世界,都是由一念無明的妄動之所產生。
 
  為什麼會有世界?為什麼會有眾生呢?
 
  我們本來是沒有這個東西的啊!因為我們過去「真如不守自性」;你向外攀緣,一念的妄動,然後就在空性當中,這樣產生出來。佛陀說:「這虛空本來沒有華,生死凡夫自己看到虛空當中的狂華,在那邊亂舞;那麼你把眼睛治好了,狂華就消失了。」也就是說:整個生命的根源,就是那一念的『妄緣』─這種虛妄的妄動之緣,他就從這個地方觀起。
 
  生命─就是我們的「心動」,因為「心動」所以產生風動、旛動,一切法就動起來了!
 
  所以這時候他就開始觀察…『我於爾時』─我這時候就開始「從假入空」把心帶回家。當然心是沒有形相,你一定要有一個「門」;你要知道心性是沒有相,你怎麼觀呢?你肯定不能觀嘛,所以你一定要從「有相的」…我們講「從假入空」,一定要依止假相,那麼這裡他觀察的假相有四個:
 
  一、「觀界安立」─首先他觀察這個『界』,『界』是空間,我們的地球為什麼能夠安立呢?因為下面有這個大氣層,風大的執持。
 
  二、「觀世動時」─這個『世』就是時間相,這時間怎麼就會流動呢?為什麼會有昨天?為什麼會有今天?為什麼會有明天呢?哦,因為我們心在動,所以產生時間相在動。
 
  三、「觀身動止」─我們身體怎麼就會生老病死呢?為什麼會慢慢的衰老,頭髮會變白呢?哦,也是一念的妄動。因為我們的心─生滅心;生滅心─一下子住在這個…一下子住在那個…就像那猴子一樣,抓一個丟一個、抓一個丟一個…我們的心不斷的變化,所以我們的色身也不斷的變化。
 
  四、「觀心動念」─這是根本,所有的世界、色身,都是我們的心在那個地方「生住異滅」的妄動。這四個法『界、世、身、心』─『諸動無二』。雖然它的假相不同,但是那個妄動的相狀,等無差別。所以他就知道,其實生命是從什麼地方來?就是因為「仁者心動」。當然這個「仁者心動」,應該說:「我為什麼會有現在色身呢?」因為你前生心動了嘛!你前生打什麼妄想,就把你現在創造出來;現在的你,是前生的妄想變現出來的。說:「欸…我來生去哪裡?」很簡單啊,你看你今生大部分的時間都打什麼妄想,你就知道你來生是什麼相貌,因為你的心在動,所以你就會有外在的世界身心變現。
 
  他這個時候就掌握了生命的脈動─由於你心中「仁者心動」,所以創造了整個世界、整個身心,所以他開始覺了──這一切諸多的擾動之相(下面這一句話很重要)『來無所從,去無所至』。他正式迴光返照。
 
  『動』是一個假相─你要住在這個「動」,你就心隨境轉!
 
  但是你要用「智慧」來面對它,你就問它一句話:「你從什麼地方來?你將往哪裡而去?」結果我們發覺:這樣的一個身心的「動相」,它根本沒有源頭─我們本來就沒有這個「動相」,所以「來無所從,去無所至」─它只就是一個「因緣和合」的一個暫時的假相,如此而已。所以他開始跟這個假相怎麼樣?「脫離!」我們一定是先脫離假相,再來面對假相,這是個關鍵。
 
  所以『十方微塵諸顛倒眾生,同一虛妄』─他看到整個十方世界當中顛倒眾生,這包括造善的凡夫、造惡的凡夫,心中都是住在這個虛妄的擾動之相當中,都是屬於虛妄的。如是乃至包括整個三千大千世界內所有眾生,就好像在一個器皿當中,貯存很多、很多的蚊子,在那個地方啾啾亂鳴啊,在一念的妄想當中啊,在那個地方動發狂亂。
 
  所以他這個時候發覺了──
 
  為什麼有眾生?為什麼有世界呢?因為我們心中不斷在『動』,而更麻煩的是,我們住在這個動當中,所以造成了怎麼樣?「生命的相續」。我們前生動了,把今生創造出來,創造出來以後這個假相,這個境又刺激我們的心又開始動,又把來生創造出來,這個生命的惡性循環就是這樣。前生「動」就創造一個假相;我們又住在這個假相,然後又開始「動」;有往好的地方動→來生就安樂一點;往不好的地方動→來生就痛苦。
 
  我們就是住在自己心中的那一念妄想中。
 
  從這個地方我們知道一件事情─《楞嚴經》在處理生命的問題,它的態度是「迴光返照」的。你看我們一般世間人說:「我要處理問題!」其實『處理問題』這一句在《楞嚴經》是不對的!問題不能處理啊!
 
  如果你講『處理問題』,表示你是『住在問題』來處理問題,這不對啊!
 
  《楞嚴經》的意思是─『化解問題』。你遇到問題的時候,先不要馬上住上去,因為你一住下去馬上起對立。一個人的內心住在外在的人事,你問題你永遠不可能處理好,因為你已經落入那種業力的輪迴,你就帶動了生死業力!遇到問題,第一件事情--「把心帶回來」,你告訴你本來沒有這個問題,你一定要先「脫離問題」,才能夠去「面對問題」。把你的心先帶出來,你一旦住進去,你就很難處理了,你就被這個生死的業力,攪進去了。
 
  當一個人看出─這個動相「來無所從、去無所至」,表示這個人開始回家了、開始跟那個動相脫離了,這時候他開始在迴光返照,那麼他的方向已經走對了─他是往那個真實的方向在走。這地方是他的「因地修學」。接著我們看他後面兩段「果地的功德」…
 
(頓證徹悟)『逢佛未幾,得無生忍,爾時心開,乃見東方不動佛國,為法王子,事十方佛,身心發光洞徹無礙。』
 
(結答圓通)『佛問圓通,我以觀察風力無依,悟菩提心,入三摩地,合十方佛傳一妙心,斯為第一。』
 
  前文:琉璃光法王子自己描述他在因地的時候,他先觀察外在世界是動的,然後他知道了外在世界動,是因為心中有在動;之後他迴光返照─我心中的「動」從什麼地方來?又將往哪裡而去?結果答案是「覓之了不可得」。所以他開始對那個動相,開始無住,開始跟這個生命的動相,慢慢的脫離、慢慢的脫離。最後的結果是『逢佛未幾,得無生忍』。
 
  佛法是重視方法的─你方法對了,你「轉凡成聖」是遲早的事;就好像說你上了高速公路,你這個人修行上路了,那麼到目標是遲早的問題。所以他在這樣的…『逢佛』,這個『佛』是誰呢?就是指前面的「無量聲佛」。那麼他在遇到無量聲佛開示「觀察風大」的方法之後,很快就證得我空、法空的無生忍,就把無始劫的妄想給息滅掉了。這時候─他的本來面目,一念清淨的本性,全部的顯現出來。『爾時心開』,妄想破壞,無始劫來繫縛他一念心性的妄想,啪!被打破了。『乃見東方不動佛國』,這個『見』是顯現,他就能夠到十方世界(這個地方特別指的是不動佛國),為法王子。乃至於輾轉侍奉十方諸佛,而且他的身心放大光明,『洞徹無礙』,內外洞徹猶如琉璃光明沒有障礙。這個地方講他的功德。我們看總結──
 
  那麼現在,釋迦牟尼佛問我圓通的法門,就我個人來說呢,我最喜歡觀察那個「動相」。所有的生命就是你心中在動,才有外在的世界在動,那麼內心的動其實是沒有根本的,它是「來無所從,去無所至」!你只要放掉,它就消失掉了。所以悟入了真實的菩提心,成就大乘的真如三昧,那麼合於十方諸佛所傳的那一念微妙的清淨的心體,對我來說─觀察風大為所觀境,這個是最為殊勝的法門。
 
  關於這個「動相」─其實「小乘佛法」也很相應觀察生命的動相,你看他觀察「無常」…「動」就是什麼?變化嘛!那麼從「無常」當中,他看到了「無我」,然後就把「我執」消滅了。不過「小乘佛法」他在觀察的時候,他對生命的動相,他是遠離的,他沒辦法同時又回來。「大乘佛法」是「從假入空」又「從空出假」─又回到這個假相,利用這個假相,懺悔業障,積集資糧。〔小乘佛法〕是把這個假相啊,全部消滅掉。
 
  所以「大乘佛法」對於「生命的假相」態度是這樣,他只是做到四個字——「不隨妄轉」。這個假相你不用消滅,這個「動」沒有錯,生命本來就動態的嘛,你怎麼從動態的生命當中,去創造功德?問題在這個地方,不是把那個動相消滅掉。我們看琉璃光法王子,從頭到尾都沒有去消滅那個動相。
 
  在經典上有一個小故事──
 
  說:有一個阿羅漢,在山上帶了一個沙彌在修學,後來這個阿羅漢入定觀察這個沙彌啊,死相現前,只剩下七天的生命。阿羅漢就起慈悲心,古時候的風俗…總是想要「落葉歸根」…死掉以後回到故鄉。就跟沙彌說:「你現在回到你家去,陪陪你老母親,七天以後再回來。」當然羅漢知道這個人不會回來了!那麼這個沙彌就秉持師教,包袱整理一下就出發了。那麼在回家的路程當中,他經過一個河岸、一個河邊,突然間看到有一堆螞蟻,在那個地方到處跑,眼看這個河水馬上要漲潮了,這個沙彌看到這種情況,起了一念的慈悲心…慈悲心也是在「動」嘛…就把衣服脫掉,把這所有螞蟻包起來,送到比較安全、乾燥的地方去,處理好了,他就回家了。回家七天之後,他如實回到僧團跟師父銷假。這羅漢一看,哎…「你怎麼又回來了?」當然阿羅漢他也不用問為什麼,他一入定就知道,哦,原來這個沙彌在這個生命當中,動了一念很真實的慈悲心,所以把他的災障消除了!
 
  我們的生命是這樣子──
 
  我們過去生一念的妄動,創造一個業力,這個業力它是有方向性的,但是你今生的動,也會產生一個方向。好像一個足球你往東邊踢,但是你今生產生一個強大的業力,它又有一個向西的方向,最後把東、西的力量結合起來,就變成一個東西的方向。當然我們今天要把「業力轉變」,那你的「心」要很真誠,至誠懇切,這個沙彌我們從教理的判定,他當時的心肯定是很堅定的,那個慈悲心很強,用強大的動力,把過去生這個動力轉過來。
 
  這裡的意思就是說──
 
  「生命」就是「我們心在動」;「動」沒有錯,問題是你要把這「動」引導到極樂世界、引導到萬德莊嚴,往這個方向動。
 
  我們要知道─你要引導一個假相,你不能「住」,你一「住」你就被它主導。
 
  我告訴大家一個觀念――
 
  你一旦住在一個假相,你的生命就變成被動,你就沒有主導權,你就是一個生命的屈服者。你只要住在一個假相,你對這個假相就失去了主導權,它來引導你;你無住你就能引導它。所以你的生命到底是「被動」的還是「主動」的?這看你自己!你一安住在一個生命的假相,你的生命就完全活在過去了,你就看不到你的未來,你沒有未來可言;你今生當中─你會遇到什麼事、你會活到幾歲、你會怎麼樣,大概就是被過去的業力…「萬般皆是業,半點不由人」算得準準的。但是你一旦跟它脫離時候,那你就是活在未來,你拿回了生命的主導權,就這麼回事。
 
  庚五、空大圓通。
 
  前面是觀察動相的風,這裡是觀察「虛空」,無量無邊虛空的相狀,從虛空當中而悟入了現前一念心性。
 
敘昔所證)『虛空藏菩薩,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而白佛言:我與如來,定光佛所,得無邊身。』
 
(神通無盡)『爾時手執四大寶珠,照明十方微塵佛剎,化成虛空,又於自心現大圓鏡,內放十種微妙寶光,流灌十方盡虛空際。』
 
  觀察虛空的相狀,而悟入圓通的當機菩薩是誰呢?是「虛空藏菩薩」。為什麼叫『虛空藏』呢?因為這位菩薩因地的時候,以廣大的虛空為所觀境,所以證入圓通的時候,他現出廣大的色身,所以安立為「虛空藏」。
 
  他『頂禮佛足,而白佛言』,他就回憶過去說:我過去跟釋迦如來在『定光佛所』。這個定光佛是誰呢?就是「然燈佛」,為釋迦牟尼佛授記的那一尊佛。他當時跟「釋迦牟尼佛」在「定光佛」的時候,就已經成就了無邊身。這個『無邊身』,蕅益大師說:指的是「清淨法身」─證得我空、法空,已經是安住現前一念心性,所以安住法身。那麼安住法身,有什麼好處呢?這以下講出它的妙用。你看:一個人開始「放下」的時候,他對生命產生主導性,他得自在了。
 
  『爾時手執四大寶珠』,他證得清淨法身之後,他那一念明了的心,就能夠去執持四大;這個「四大」是地水火風,這『四大寶珠』,就是他的色身,四大地水火風,他能夠隨心自在,他要把色身變成一隻老虎就變成一隻老虎,他要把它變成一個菩薩就變成菩薩,他能夠在四大當中得大自在。蕅益大師說這是證得「我空的真如。」
 
  『照明十方微塵佛剎,化成虛空』這個地方是證得「法空的真如」。他又能夠把外在的十方的微塵國土,把它化成無邊的虛空,把有相的佛土化成無相的虛空,當然他也可以從虛空變成十方的佛土。所以他能夠在─人我相、法我相,這兩個相狀當中得大自在。
 
  『又於自心現大圓鏡,內放十種微妙寶光,流灌十方盡虛空際。』他又在一念心當中,現出大圓鏡智,這裡指的是「根本智」;從根本智當中流出十種微妙光明,這個是「後得智」。根本智是「空觀」的智慧,後得智是「假觀」的智慧─它能夠照了十法界因緣果報的差別,叫十種微妙光明。他這種「根本、後得」兩種智慧,流灌十方,窮盡十方的世界虛空,是沒有時空的障礙。
 
  所以你看一個人,我們能夠放下眼前這些的小小的事相,我們得到這麼多好處!
 
依正無礙)『諸幢王剎,來入鏡內,涉入我身,身同虛空,不相妨礙;身能善入微塵國土,廣行佛事,得大隨順。』
 
  『諸幢王剎,來入鏡內,涉入我身,身同虛空,不相妨礙。』前文講到他的「神通」,這裡講到他的自在:
 
  第一、「依報涉於正報」:這個「依報」是什麼呢?廣大的諸佛教化的世界,諸幢王剎,它能夠來到他一念的清淨的心中,乃至於涉入我的色身,這時候我的色身形同廣大的虛空無邊,而且不互相妨礙。你看這麼大的無量無邊的世界,能夠來到我這麼小的身心世界,這叫「無量而涉入為一」─「無量為一」。
 
  第二、「正報涉入於依報」:那麼我這個微小的色身,也能夠同時「月映千江,百界作佛」;到十方世界,來顯現這個應化身,來教化眾生,這「一為無量」─廣行佛事,得大隨順;這個「隨順」就是自在,隨心自在。這是講到「依、正」的一種自在無礙
 
(圓證無生)『此大神力,由我諦觀四大無依,妄想生滅,虛空無二,佛國本同,於同發明,得無生忍。』
 
(結答圓通)『佛問圓通,我以觀察虛空無邊入三摩地,妙力圓明,斯為第一。』
 
  他講出:為什麼他就有這麼多廣大神通力呢?為什麼我們就沒有呢?他就能夠『手執四大寶珠,照明十方微塵佛剎,化成虛空』?當然事出必有因嘛,他說:「我這個廣大的神通力,因為我觀察四大─地水火風是『無依』,就是它是「沒有自性」的,自性空的。它只就是我們妄想生滅的因緣把它變現出來─心生則種種法生;乃至於這個無相的虛空,它的體性也是沒差別的。『佛國本同』,在虛空整個十方世界的佛國當中,它的相狀是差別,但是虛空是沒有差別的!『於同發明』,在這平等不二的虛空當中,他從相狀悟入了真實的心性,證得無生法忍。
 
  所以:『佛問圓通』,我在因地以觀察「虛空」無邊。他先把一切法,這地水火風色法都是不真實的,把一切法會歸到「虛空」,再把虛空的相狀回歸到一念心性,而悟入了真如三昧,結果成就了妙力圓明。這個『妙力』指的是他的神通,種種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的神通(前面說過的);『圓明』指的是他智慧的觀照,他有「從假入空」的智慧─從假相悟入空性的這種觀照,所以斯為第一。
 
  蕅益大師在這一段當中,一再強調說─其實「虛空藏」它所安住的不是虛空的「相狀」,他只是假借虛空的相狀而悟入真如的理性,他是「藉相觀心」。你看四禪八定,有一個「四空定」,「四空定」是怎麼回事呢?他也是厭惡色身,他厭惡這種擾動的色身,他覺得這個色身粗苦障,你看這個肉身在這個地方,走路也不對、睡覺也不對,走來走去都不對,是粗重的、痛苦的、障礙的。他心中對這個色身就產生厭離之想,我不要這個色身,我再也不需要你了。欸,一切唯心造,他不斷想以後,他色身就消失了。那麼一個人一定要有色身啊,他以「虛空」為色身,「四空定」,「空無邊處」就是以虛空為色身。但諸位要知道,你以虛空為色身,你還是有所住,你以虛空為住;只要你有所住,你就不得自在!當然相對我們以「色身」為住那好多了,至少他不會老、不會病,不會老病的問題。
 
  從《楞嚴經》佛陀一再告訴我們─「不要去住啊!」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─我們人生,你越想追求什麼,你越得不到;你願意放下,你得到的更多。你讀完這部經,你會得到這個深深的道理。
 
  一個人的「自在」,是他面對誘惑假相的時候,他每一次都選擇「放下」。
 
  我以前看過一位西藏喇嘛講一個故事─
 
  他說:我們「真如本性」就像一個母親一樣。這修行人就像小孩子,小孩子第一次哭的時候,母親給他一個「糖果」吃,丟一個糖果給他,有些人就滿足啦;但是有些小孩子繼續哭,他不要!不要,沒辦法啦,就拿一個「蛋糕」給他吃;蛋糕他也不要,就給他一個「大蛋糕」;大蛋糕…這個小孩子繼續哭…那母親只好把她的「摩尼寶珠」給他。
 
  這個故事值得我們深思啊!「真如本性」是我們生命的一個根源,我們活在妄想,你有所住就滿足了,那就這樣子過了。但是你不斷的「放下」的時候,你跟「真如」就越來越近、越來越近了,它無量的功德就跟你慢慢接軌了。所以我們要想:為什麼虛空藏菩薩能夠『手執四大寶珠,照明十方微塵佛剎,化成虛空』?因為他把假相全部放下,結果它擁有這麼多的自在!所以:
 
  一個人─你要能夠在修行當中成就大功德,你肯定要先學會「放下」。
 
  每一件事情誘惑你的時候,你告訴你自己:這個只是你生命的一個過程的假相─路旁的小花,你要的是繼續往前走…你不斷的放下,你的功德才會越來越大,這個道理你一定要清楚。
 
  庚六、識大圓通。
 
  前面的「地水火風空」都是一個「色法」,這裡開始觀察你明了的心─觀察心法。從一念心識當中的相狀「從假入空」,悟入了無相的真如理。
 
修習唯識)『彌勒菩薩,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而白佛言:我憶往昔經微塵劫,有佛出世,名日月燈明,我從彼佛而得出家,心重世名,好遊族姓。爾時世尊教我修習唯心識定,入三摩地。』
 
  觀察這個『識大圓通』的當機的菩薩是「彌勒菩薩」。『彌勒』翻成中文叫做「慈氏」。為什麼叫「慈氏」呢?因為他在因地菩薩的時候,他的「慈悲心」是特別殊勝,無人能比。為什麼呢?因為他在因地的時候,曾經遇到一尊佛叫「大慈如來」,「大慈如來」教他修慈悲觀,他覺得非常相應,所以他就發願,他成佛以後,要像大慈如來一樣,成就廣大平等的慈悲心來教化眾生,所以就安立作「慈氏」。
 
  他頂禮佛足而白佛言,他也是回憶他過去整個修學的過程,他說:在過去,經過微塵劫的時間之前,曾經有一尊佛出世,叫「日月燈明佛」,那麼我就在那一尊佛當中,發心出家修學。我當時出家的時候,是什麼相貌呢?有兩個相貌:第一個『心重世名』,我對於世俗的名聞利養,特別的看重、特別好樂,心就住在名聞利養,這是他心中所住的第一個。第二個『好遊族姓』,我對於這個有權又有錢的這些信徒啊,我就經常喜歡跟他們交往。那麼這個「日月燈明佛」,面對這樣的徒弟怎麼辦呢?他就教他一個方法,說:『爾時世尊,教我修習唯心識定,入三摩地』。
 
  『唯心識定』的思想─觀察你外在的世界,是你內心的世界所變現出來的。
 
  說:你不要觀察外在世界,你外在世界是你內心變現的,所以你只要觀察你內心,你就知道你未來是怎麼樣。你調整你的內心,你就能夠掌握你的未來。所以這時候向內觀察生命的緣起,他就不再攀緣了!
 
  「唯識學」的觀法,它有三個次第,我們簡單講一下:
 
  第一個、他觀察「唯識所現」,就是我們過去所造的善惡業力,它會如實的…什麼叫「如實」?它也不會增加,可也不會減少,它不增不減的把你的業力表現出來。你今生會跟誰做朋友,會跟誰做夫妻,會跟誰做子女,這個就是「唯識所現」,過去的業力變現出來。
 
  第二個、「唯識所住」,這個地方是個問題!你若是選擇住在這個事相,那你就被它所轉了,你今生就失去了主動權,那就被業力牽著走了,你今生就完了!第二個你安住真理,用道理來觀察,那你就不同了,那得自在了。
 
  第三個、「唯識所變」,當我們心中「唯識所現」,而開始「唯識所住」的時候,生命就變化──你怎麼住,它就怎麼變化。
 
  有一個小學老師,帶著他的班上同學,到郊外去遠足。他帶著同學到一個大石頭,看到這個前面石頭上面有一堆的雪,慢慢融化了,這個老師就做機會教育啦,他就問學生說:同學們!你們知道雪融化以後會變成什麼嗎?同學說:雪融化就變成水啊!大部分同學是這樣回答的。但其中有一個同學說:「老師啊!不對,雪融化的時候,春天就要來臨了。」結果這個同學變成一代的禪師,其他人是一個醫生啊、工程師…。
 
  因為:你說「雪融化了變成水」,那你這個人是住在事相,你是用「事相」來思考事情的。一個人住在事相上,那你是向外攀緣,這是很危險啊。雪代表是冬天,那麼融化了,表示春天要到了,他是用「道理」在思考事情。一個人從事相來思考事情,你的生命障礙會比較多,你很難得自在。因為我們不可能前生全部造善業啊!那你的生命就是這樣子起起伏伏嘛!所以「唯識所現」的關鍵,是在二個「唯識所住」,你住在什麼情況─生命就產生變化。你說,好!生命當中你說它是逆境,那它對你就是壓力;你認為這個是考驗,它變成一種增上的動力。
 
  阿賴耶識要把什麼事情丟出來,這一件事我做不了主,他要把「什麼人」丟出來跟我相遇,把「什麼事情」丟出來,這一部分我們不要去操心,因為你也管不了,阿賴耶識不聽你招呼的,「萬般皆是業,半點不由人。」但它丟出來以後,你怎麼去面對?你怎麼去想像?「安立名言」,這個就是你能夠作主的。你認為說,這個人是你的冤親債主,他就變成你的冤親債主;你說,他是你的善知識,他就扮演你的善知識,你可以試試看。
 
  我們心中的「住」很重要─你住在一個「道理」的思惟,它這個相狀就變成一種增上的力量;你住在一個「事相」,它就變成一種障礙。
 
  所以:你說這個生命到底是障礙?還是一個考驗?就看你怎麼「去住、去想像」。所以這「唯心識觀」就是說,生命有兩個部分:
 
  第一個、「阿賴耶識」它如實的變現因緣果報;
 
  第二個、你「第六意識」的想像,你安立什麼樣的名言,這個因緣又產生一定的變化,它可能是你的生命中的動力,也可能是你生命中的障礙,就看你怎麼想。
 
 
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
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
 
淨土教觀學苑 版權所有
歡迎各方免費流通,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。請勿用於商業盈利。
Copyright © masterchingche.org All rights reserved.
官方網址:http://www.masterchingche.org/
信箱:info@masterchingche.org
YouTubehttps://www.youtube.com/c/淨土教觀學苑
Facebookhttps://m.facebook.com/www.masterchingche.org/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