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

首楞嚴經修學法要28



  前面一段講到:我們一個修行上路的人,跟一個生死凡夫的心態,是不同的。一個生死凡夫,他的心是─心隨妄轉,他的心完全是隨順過去的妄想,所以他過去打什麼妄想,現在他還打什麼妄想,那當然就沒有所謂的「五陰魔境」這件事,因為他是順從妄想。

  但是當你研究《楞嚴經》之後,你的心開始「逆流照性」─逆生死之流、逆妄想之流,照了清淨光明的本性。這時候你心中有兩種力量:你「過去的妄想」跟你「現在的正念」,真妄交攻;這時候你會出現很多、很不平常的影像,還有很多、很不平常的感受跟妄想。而你面對的方法就是:保持平常心─「不迷、不取、不動」,你該做什麼功課,你還是做什麼功課,不要管它,它不是你對手,黑暗一靠近光明,黑暗自然消失掉。如果你向外攀緣,你隨順它而轉,那就糟糕了,你就前功盡棄了,你前面的修行全部白費了,所以你不得不小心。你會把你過去生,跟你小時候的那些「顛倒想」逼出來!你一定要保持清醒,不要被它所轉!

  佛陀最後把這「五陰」的相貌講出來,讓我們提高警覺。五陰的真實相是什麼?你清楚了,你就不容易被五陰的魔境所轉,因此追根究底,你還是要有一些智慧的判斷:

丁二、正明五陰之相(分三:戊一、總明。戊二、別示。戊三、結成)
戊一、總明

先看「五陰相狀」,佛陀作一個攏總的說明:

真本無陰)『佛告阿難:精真妙明,本覺圓淨,非留死生及諸塵垢,
       乃至虛空,皆因妄想之所生起。斯元本覺妙明真精,
       妄以發生諸器世間,如演若多迷頭認影。
迷執故有)『妄元無因,於妄想中立因緣性,迷因緣者,稱為自然,
       彼虛空性猶實幻生,因緣自然,皆是眾生妄心計度。
       阿難!知妄所起,說妄因緣,若妄元無,說妄因緣,
       元無所有,何況不知,推自然者?
陰本妄想)『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,同是妄想。』

  這一科有三段,首先『真本無陰』─「真實的心性」本來是沒有這個「五陰」的假相。說:在我們一念的精真妙明,精純而不夾雜,真實而不虛妄的微妙光明心性當中,是本來清淨、本來圓滿的;它本來就沒有三界的生死果報,也本來沒有煩惱的塵垢,乃至於無相的虛空,也是一念的無明妄想所生起的。所以在我們本覺妙明的、真精的心性當中,主要是因為一念的愛取妄想,而創造了種種的世界的差別,這種情況猶如「演若達多」迷頭認影。

  這是一個公案,我們說明一下:什麼叫『演若達多』?
  佛在世的時候,在室羅筏城,有一個人叫做『演若達多』,這個人早上起床的時候,還沒有很清醒…就半迷半睡的狀態,他去照鏡子;那麼他本身沒有很清醒,鏡子又模模糊糊的,所以他照鏡子時,突然間…「欸!怎麼只看到我的身體,沒看到頭呢?」沒有見到「頭」啦!他就以為他的頭失掉了,到處去找頭…這時候有一個善知識過去「啪」——把他頭打一下;欸!醒過來,原來「頭」還在。

  佛陀用這個故事是比喻什麼呢?就是:「這個人─他只相信鏡子的影像,他不相信他自己的頭」;他自己頭在,但是他不敢承認,他看到鏡子上沒有頭,他寧可相信鏡子的影像,他也不相信他真實的頭在。

  我們凡夫,我們這一念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,我們只相信─我們心中的「影像」,我們不相信我們內心─清淨的「本質」。沒有一個人去肯定、去迴光返照,那個「能念的心」,它的本來面目是清淨的,我們在乎的是─心中出現的那個「假相」;這個就是『演若達多迷頭』—迷失了真實的頭,我們只承認鏡子的影像。

  佛陀這個譬喻,譬喻的很好!我們由於過去的業力,創造了「五陰身心」這個假相,我們只承認這個鏡子中的假相,至於這個「假相」背後那個鏡子─那個能念的心、清淨的心,我們卻不敢承認。怎麼辦呢?當然靠佛陀的出世。

  『妄元無因,於妄想中立因緣性』─不但「所變現」的「五陰假相」是虛妄的,乃至於「能變現」的這個「五陰的妄想」,它也是一個沒有真實的起處。你說妄想從什麼地方來?當然「覓之了不可得」!妄想從什麼地方來?就是從虛妄中來。如果說妄想是真實的,我們本來就有妄想,那就沒有一個人可以成佛,所以妄想是不真實的,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。所以佛陀只好在眾生的妄想當中,安立一切法是因緣生─『諸法因緣生』;因為你一定要打妄想,那只好說『諸法因緣生』,從因緣當中勉勵我們要「斷惡修善」,至少能夠創造一個安樂的因緣。

  很多人問說:佛陀說三界的果報─人天、地獄、餓鬼、畜生是夢幻泡影;那這個夢幻泡影到底是有!沒有?你覺得三界果報到底有、沒有?對!答案是「很難講」!你要是「迷」,那當然是「有」,你要繼續迷惑顛倒、繼續的攀緣下去,它對你肯定是「有」─「夢裡明明有六趣」;但是你迴光返照的人、安住真如的人,你要告訴你自己「本來沒有」、沒有這個東西─「覺後空空無大千」,所以三界果報「有、沒有」就看人而異。

  佛陀因眾生的堅固妄想,安立了「諸法因緣生」的這個教法,這是在對治這些外道,因為外道迷因緣生,一切法「自然」。什麼叫「自然」呢?一切法是沒有因緣的,你會做人、這個人福報很大、這個人很苦惱…生命只是一個偶然,沒有什麼道理的,這就是自然。其實:彼無相的虛空,尚且是真實心性當中的妄想所生起的,所以「因緣」跟「自然」都是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所安立的。佛陀看到我們眾生迷「自然之法」,所以佛陀只好約著眾生的妄想,而安立「諸法因緣生」。

  佛陀說:『阿難!知妄所起,說妄因緣』─佛陀為了使令眾生了知五陰是虛妄的,只好說五陰是因緣所生,這是針對「人天種性」跟「二乘種性」而安立的。所以『若妄元無,說妄因緣,元無所有』實際上,能生起五陰的妄想尚且不可得,更何況是由妄想所生的五陰的假相,那更是了不可得的,『元無所有』,更是了不可說。意思是說:連「能變現」的五陰妄想都不可得了,何況是「所變現」的這些枝末的五陰,那更是不可得!更何況那些愚痴外道,還把五陰的相狀當作「自然」;說「因緣生」已經是一個不圓滿的教法,何況是自然的法則,那更是顛倒了!所以如來在圓滿的教法當中,發明五陰的根本原因─只就是一念的妄想所變現,在一念的清淨心當中,是了不可得!

  佛陀的說法是以「二諦說法」。佛陀剛開始面對苦惱眾生,他的大乘善根沒有成熟之前,佛陀只好說「諸法因緣生」。因為眾生一定要堅固的執著於妄想,認為妄想是真實的,好…那你不能捨棄妄想,那起碼你打好的妄想─你打布施的妄想、持戒的妄想、忍辱的妄想…。所以佛陀在人天教法中、在二乘教法中,講到了「諸法因緣生」─以世俗諦的角度,安立諸法因緣生。但是到了大乘第一義諦的時候,佛陀從勝義諦的角度講「諸法本自無生」─佛陀說本來就沒有五陰、本來就沒有生死。

  佛陀說「諸法因緣生」,也說「諸法本自無生」──你不能說佛陀的教義相矛盾!佛陀以前說「造善」可以成就安樂的果報,現在說從「真如」的角度,根本就了不可得,這有矛盾嗎?當然沒有矛盾,是淺深的問題!當你的程度還不能夠接受真如的「空性」,佛陀只好說「諸法因緣生」;實際上,當你在佛法上,往上提昇的時候,你要告訴你自己「諸法本自無生」。所以從世俗諦的角度來看「諸法因緣生」是對的,但是你要入「勝義諦」,從真如的角度來看一切法─一切法本自無生。這兩句話並沒有矛盾,「諸法因緣生」也對,「諸法本自無生」也對;一個是從「真如的作用上」來安立,一個是從「真如的本體」來安立,都可以。

         己四、明行陰相。己五、明識陰相)

己一、明色陰相
首先看「色陰」─就是一切的物質世界,包括內在的根身、外在的山河大地、草木房舍等等,都叫「色陰」。

體因想生)『汝體先因父母想生,汝心非想,則不能來想中傳命。』
(引喻詳釋)『如我先言:心想醋味,口中涎生;心想登高,足心酸起。
       懸崖不有,醋物未來,汝體必非虛妄通倫,口水如何因談醋出?』
結示立名)『是故當知,汝現色身,名為堅固第一妄想。』

  那麼既然我們本來是清淨,為什麼現在就有這個「色身」呢?怎麼就會有這些男眾的色身、女眾的色身、還有各式各樣的色身呢?佛陀說:『汝體先因父母想生』。我們的色身,主要是由於父母彼此間有情愛之想…這第一個;其次,我們自己也打妄想,假設我們不打妄想,也不能來受胎;我們打什麼妄想呢?「愛憎之想」。

  如果你今生是要投胎做一個男眾,你在中陰的時候,你會對那個女方生起貪愛之想,對男方生起憎恚之想。所以說我們是在「想」中傳命,因此我們今生的色身,是三個人打妄想共同創造出來─第一個、你的父親打妄想;第二個、你的母親打妄想;第三個、你自己打妄想,這三種「妄想」就把我們今生的色身創造出來。

  佛陀舉例說明這個道理─『如我先言:』如前面經文:譬如我們心中想像酸醋的滋味,口中就產生口水,這口水從什麼地方來?是你「想」出來的。『心想登高,足心酸起。』我們觀想自己登上高山,我們的足心,就有酸澀的感受,這個感受從什麼地方來?也是打妄想創造出來!因為事實上懸崖並不現前,酸醋的物品也沒有真實的到來,如果我們的「色身」跟「內心的想像」是不相通的話,那麼口水從什麼地方來?這種酸澀的感受又怎麼產生呢?所以「物質的世界」跟「妄想」是相通的,由此可知:我們的色身是由一種「堅固的妄想」創造出來的。

  這個「堅固的妄想」如我們前面說的─是一種習慣性的妄想。比方說:有時候我們偶爾起惡念、偶爾造一個惡法,這個不能構成堅固妄想,這在〔唯識學〕為「不增長業」─你一生當中,你的想法都是正常的,突然間你一時的糊塗、造了某一個惡業,之後你非常的懺悔,馬上更正過來,這個業對於來生,不能有招感果報的力量,因為這是「偶一為之」的;如果你經常、習慣性的打某一個妄想,那你就要注意了,這個叫「堅固妄想」——數數現行,輾轉增勝。

  佛在世的時候,有一個長者叫賢面長者,他在王舍城是富貴第一的長者,他的錢財多到他從倉庫裡面滿出來,不要說走不進去,連倉庫都滿出來,他的珍寶多到這種程度。但是這個人雖然福報大,他有兩個很不好的習氣:第一、「慳貪的心」特別重,第二、「瞋心」特別強;有人向他乞食、乞物品,不管是貧窮人、修道的沙門,他就起瞋恨心把他們趕走。

  後來賢面長者(看這個意思:他活得不是很長,應該在中年就往生了)臨死之前非常生氣,他說:我好不容易積集這麼多錢財,現在要離我而去,他非常不甘心…起瞋心。因為瞋心的妄想力量的加持,他死後馬上變成一條大蟒蛇…(馬上哦!幾乎是沒有投胎,直接轉成大蟒蛇);這條大蟒蛇就盤繞到倉庫珍寶的地方…在那個地方圍繞。他的家族不敢住,都離開了,乃至於過路人,一靠近這個倉庫,牠就用毒氣去噴他,受到牠毒氣噴的,不是死亡就是重傷。

  經典上說毒蛇有三種:「最下品」的毒蛇─是用咬的,牠的毒液在牙齒裡面;「中品」的毒蛇─噴毒液,牠不用咬你,牠遠遠的噴毒液,你身體沾到毒液你就死亡;「最上品」的毒蛇─噴毒氣。賢面長者就是變成這個噴毒氣的,所以這時候沒有人敢靠近牠了,但是有些外地人不知道,從那邊走過去,就被牠傷害了。

  當時國王就很擔心,報告佛陀,請佛陀去調伏這個毒蛇,佛陀就帶著缽,走到長者的倉庫前,這條毒蛇看到佛陀走過來,牠就噴毒氣警告祂,但是佛陀還照樣走過來,牠非常生氣!這時候佛陀把手掌舉出來,放五種光明入慈心三昧。這條毒蛇受到光明的照耀,牠的身心清涼柔軟,瞋心就化解掉了。佛陀就對牠說:長者!你有沒有想一想,你前生就是因為瞋心,變成這個相貌,這麼的醜陋,你要繼續的這樣顛倒下去、你再繼續害人,你來生到地獄去,你知道嗎?那有多可怕呢!長者也是有善根,他生長佛世,聽了之後很慚愧…一個人開始迴光返照,就有希望,他就向佛陀懺悔、皈依三寶。佛陀說:好,你既然皈依三寶,那你就爬到我缽裡面來吧,蟒蛇就跑到佛的缽裡,佛陀就把這個缽蓋住…帶牠回精舍。

  當然,這件事情就轟動整個王舍城,很多人想要來看這條蛇,到底長什麼樣子?佛陀帶回精舍的時候,外面很多人圍觀、看熱鬧的;這條蛇聽到外面很多人要看牠,牠很慚愧,就閉氣不呼吸,死掉了。因為牠臨終之前,有慚愧心又皈依三寶,牠依止那一念的善念,生到忉利天去了。一個天人,他剛投生天人的時候,他會知道他的來處——善知來處啊,他知道因為皈依三寶的關係、因為佛陀說法的關係,所以他生感恩心,夜晚的時候,來到佛陀的面前,圍繞三匝、禮拜佛陀;這個時候佛陀為他講《四諦法門》,這個天人當下即證得初果。

  我們看這位「賢面長者」─他從一念的「瞋心」,堅固的妄想,變現成一條毒蛇的色法;也因為皈依三寶的心,變成一個人天的色法,最後證得初果。所以這個色身,就是我們的妄想創造出來的。

  我們一個人,好好看你內心的妄想,會知道兩件事情:第一個:你會知道你前生大部分打什麼妄想,因為你前生的妄想,才創造現在的你。第二個:你會知道你來生會什麼樣?比方說…你面對財物的所緣境,你打什麼妄想?你會選擇跟大家分享?還是選擇自己完全占有?如果你選擇跟大家分享,你來生是有福報的,你念念之間,都是在栽培你來生的財富。所以財富從什麼地方來?「堅固妄想」,就是從布施的妄想創造出來的;比方說,你遇到煩惱活動的時候,你選擇克制?還是選擇放縱?你選擇「克制持戒」你來生是尊貴;比方說有人刺激你的時候,你會選擇寬恕?還是選擇瞋恨對立?你選擇「寬恕」你來生就長得莊嚴。

  有人說:一個人到四十歲,大概你的想法固定了,所以你將往哪裡而去?其實就你看你日常生活當中「遇境逢緣」你習慣性打什麼妄想,你來生的藍圖、那個色法大概可以畫出來了;除非你改變,你真實的覺悟、真實的改變,否則你大概就往那個方向去。你將往哪裡而去?一個人四十歲大概是大勢已定,差不多了!你看你打什麼妄想,你大概就知道——你來生是一個什麼樣的色身、什麼樣的物質世界,是安樂的、莊嚴的?還是醜陋的?還是痛苦的?大概可以看得出來。

  『汝現色身,名為堅固第一妄想。』就是說明:既然「何期自性本自清淨」,那麼這個色法從什麼地方來呢?是「堅固妄想」變現出來的!


「受陰」:前面的「色陰」是物質,以下的「受想行識」都是心法。「受」是我們心中的領納跟一種感受。我們的感受從什麼地方來?看經文:

轉想成受)『即此所說臨高想心,能令汝形真受酸澀。』
(結示立名)『由因受生,能動色體,汝今現前順益違損,二現驅馳,
       名為虛明第二妄想。』

  『即此所說』正如前面佛陀所舉的例子『臨高想心』,觀想自己面臨高山,我們的足心就會生一種真實酸澀的感受。『由因受生,能動色體』,也由於這樣心中的感受,牽動了我們色身種種的受用,所以我們現前的『順益違損』,面對順益的境界,產生增上快樂的感受;面對違逆的境界,產生折損痛苦的感受;這兩種感受,在我們的心中,互相的奔馳、交互作用,這就是我們說的『虛明第二妄想。』

  『感受』為什麼是『虛明』呢?
  因為「色法的存在」是比較長久的,比方你買一棟房子,你今天住這個房子,你明天還住這個房子,它色法的存在性是長久的,它是一種習慣性的、長久性的妄想變現出來!但是「感受」是暫時的,為什麼呢?因為感受有兩個特色:『虛』─它虛妄不實;但是它又『明』─它又清楚分明,像真的一樣。比方我們有些人喜歡吃榴槤,他的心跟榴槤接觸的時候,感覺這個榴槤真好,顏色也特別美妙、滋味也特別美妙。但是等他吃久了以後,榴槤吃多了,他就厭倦了,它又變成不好。所以『感受』是怎麼樣呢?「變化的」。『虛』就是虛妄變化的,它不像前面的色身,堅固妄想是持久性的;感受的妄想是變化的,但它雖然變化,又感覺那麼的真實、那麼的清楚,叫做『虛明妄想』─是又虛、又明的妄想創造出來的。

己三、明想陰相

身念相應)『由汝念慮,使汝色身,身非念倫,汝身何因隨念所使?
       種種取像,心生形取,與念相應。』
(結示立名)『寤即想心,寐為諸夢,則汝想念搖動妄情,名為融通第三妄想。』

  『由汝念慮』─由於我們心中的念慮,(就是:心中的思慮),才趨動我們的色身來造業。這個「業」─身口二業是由「心」的思想推動的;比方說你去佛堂拜佛,你為什麼會有這個動作呢?你心中一定有出現一個想像──欸…佛的功德莊嚴,我要去禮拜祂、我可以懺悔業障、可以積集資糧,你一定有這樣的一個想像,才會推動你去佛堂拜佛。那你為什麼想聽經呢?你一定有所想像,欸…聽聞佛法來開啟我心中的光明智慧;所以我們每一個行為,都是由「念慮」來推動我們的色身。

  但『身非念倫』但是「色身」是一個物質,「想像」是一個心法;一個是物質,一個是心法,兩者怎麼融通呢?『汝身何因隨念所使?』我們的色身,又怎麼能夠隨心中的想像來驅動呢?「色身」是沒有明了性的,「想像」是一個有明了性的心法,因為『種種取像,心生形取,與念相應。』─我們的心先取著一個「相狀」,你要拜佛的人,一定取著一個佛的功德相;你要聽經的人,一定取著一個法的功德相,對這個「相」產生愛取,就使令我們內心去相應、來推動我們的身口。

  這種情況包括─『寤即想心,寐為諸夢』,白天的造作是由覺醒的心、想像來推動;做夢的時候,為什麼夢中你也有一些造作呢?夢呢!是由夢中的想像去推動。你白天在做事的時候,晚上也在做事,各有想像!『則汝想念搖動妄情』─我們一天當中,由於心中的想像,推動我們身口二業,去做種種妄情的行為,這叫做『融通妄想』。什麼叫『通』呢?因為它通內、通外。「想像」─「融通妄想」力量最大;在「五陰」的妄想當中,最有主導性的就是「想陰」。

  其實:「色陰」跟「受陰」主要是在承受果報,受報完,就算了;但是「想陰」通內通外、通因通果;它既是一個「結果」,更重要的,它也是一個「因地」─「動身發語獨為最,引滿能招業力牽。」你來生的結果,完全是你「心中的想像」創造出來的。

  我們為什麼要聽經,諸位知道嗎?
  就是學習佛陀是怎麼「想像」的。你看「開示悟入佛的知見」,佛陀遇境逢緣,祂為什麼會選擇布施的想像、持戒的想像、忍辱的想像?我們現在學佛,就是學佛的「思考模式」,把凡夫的想像轉成佛的想像,你就成功了,這個種性就成功了。

  有一個真實的故事……有一位法國百貨公司的店員,有一天,他在經濟蕭條的時候被裁員,沒有工作了…整天喝酒,所以他太太離開了,家庭破碎了…非常沮喪,他就想自殺;他就一方面喝酒、一方面開車,開到河邊,就往河裡走過去,走到一半他突然想到:欸…不對!我有個好朋友很關心我,我臨死之前應該跟他道別一下,就拿起手機跟朋友道別說:「我想要自殺,向你最後道別…」他朋友說:「哎呀,你不要急著死,我知道有一個人會算命,你好歹給他算命看看,可能有希望也不一定。」他在朋友勸說之下:要死之前算個命吧,就跟他朋友去算命了。結果那個人算命─用水晶球一看「哎呦…你前生是拿破崙啊!」

  算命先生說:「你是拿破崙轉世的。」他一聽「哎呦…我是拿破崙…」他本來對拿破崙也不了解…不要急著死吧,看看拿破崙是怎麼樣;去圖書館研究拿破崙整個生平,…拿破崙做什麼事,都是主動積極…他每天看拿破崙的傳記,他的心——不思議心、不思議變,他本來是非常消極、非常懈怠放逸的人;他慢慢就覺得我是拿破崙,我應該傳承我前生的想像才對!他變成主動積極,後來他就去找工作,不斷的找,終於找到工作了,他在整個店員當中不斷的努力,後來他變成法國百貨公司的鉅子,經營了很多、很多的連鎖店。

  事後「商業週刊」在訪問他的時候說:「你真的是拿破崙轉世嗎?」他說:「我不知道,應該不是吧!但是他當時的想像,對我很有加持力。」就這樣…我們可能會有一個不是很圓滿的現在,但是你一定要好好培養你的想像,否則你的未來也完了。我們今生可能是來「酬償業力」,我們是來還債的,「萬般皆是業,半點不由人」過了就算了,但是面對環境的時候,你用什麼思考模式,這個非常重要。

  一個菩薩道的道人,他要有兩種想像,你來生就非常的安樂圓滿:
  第一、你要有「來世」的想像:你會覺得「今生」比較重要?還是「來生」比較重要?在你的思考模式…「來生」比較重要,那你這個人有功德。一個太重視今生的人,要遠離過失就很困難,你很難為了「來生」去做一些犧牲。你要經常有一個「創造來生」的想像──你要經常告訴你自己:你是為了「來生」而活的!你就成功了。

  第二、你要有「眾生」的想像:當我們的利益跟無量眾生的利益,相衝突的時候,你會做什麼選擇?你會選擇利己?還是利人?(大眾答:利人。)對!前一段,是牽涉到功德跟過失,這個是牽涉到功德大小的問題。

  我要提醒大家一件事─如果你今生的所作所為,你總是只想到你自己,即便你好好的布施、即便你好好的持戒、你也很努力在修忍辱,我可以告訴你:「你來生的功德肯定不大」;就算有,也不大。為什麼呢?因為「法性量等虛空」─眾生發心小,你的想像力就這樣子,你來生會有什麼樣廣大功德呢?

  宗喀巴大師說:我們凡夫,我們過去什麼善法都做過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…什麼都做過,為什麼我們現在還是這副德性呢?佛陀也做很多善法,為什麼祂成佛了呢?因為祂的心態跟我們心態不同──佛陀在布施的時候,是為「無量眾生」來布施;祂持戒的時候,是為利益「無量眾生」而持戒。佛的心量開闊,心量大,所以祂的功德大!

  我們凡夫的心量狹小,所以我們一定要有「來生」的想像跟「眾生」的想像,你來生才會有大功德出現。其實來生的果報─就在你的心中,看你要不要栽培而已;今生已經來不及了,你今生要改變很難,因為它是異熟果,業力成熟了;今生是前生決定的,你的重點是在來生,關鍵就是─你要改變你的思考模式。

己四、明行陰相:
「行」就是一種遷流生滅之相。

體遷不覺)『化理不住,運運密移,甲長髮生,氣銷容皺,日夜相代,曾無覺悟。』
(雙詰是非)『阿難!此若非汝,云何體遷?如必是真,汝何無覺?』
結示立名)『則汝諸行念念不停,名為幽隱第四妄想。』

  前面的「想陰」就是「取像分別」;「行陰」就是念念的遷流生滅相。

  『化理不住』…所謂的「行陰」就是身心世界當中,那種生滅變化的根本,它的相貌是念念遷流變化的;比方說指甲每天在長,頭髮也不斷的在生長,乃至於我們壯年之後,氣血慢慢的消滅,面貌不斷的在老化…而這每一天的變化、每一秒中的變化,我們自己覺察不出來,這就是『行陰』。

佛陀就稱呼阿難說:『此若非汝,云何體遷?』這個「變化相」到底是不是我們色身的一部分呢?如果它不是,那它為什麼會影響我們色身、會不斷的變化呢?如果它就是我們的色身,那為什麼我們感覺不出來呢?所以說:諸行念念的遷流變化,它是一種「妄想」!什麼叫「妄想」?一種什麼妄想?一種「幽隱的妄想」很微細、很難覺察的妄想。

我們前文「色、受、想」這三個是容易理解的,「行陰跟識陰」對我們凡夫來說,是一種抽象的概念而已。什麼叫「行陰」呢?它形容一件事情…我們的生命是「動態的」。你說:我現在很快樂,其實你講的「快樂相」是指前一剎那。我們是活在一個動態的生命,動態的生命無法保持原狀……說:我今天跟昨天一樣…沒有這回事!你要嘛比昨天進步,你要嘛比昨天退步,生命沒有保持原狀,因為生命是動態的。為什麼呢?因為我們的生命受了「行陰」…遷流的影響。

己五、明識陰相

前面的「色、受、想、行」是一個生滅相,「識陰」相對於前面,它是一個寂靜相,是前面四陰的一個依止處,我們叫「大倉庫」。

識陰非真)『又汝精明湛不搖處,名恆常者,於身不出見聞覺知,
       若實精真,不容習妄。
隨境生滅)『何因汝等曾於昔年覩一奇物,經歷年歲,憶忘俱無,
       於後忽然覆覩前異,記憶宛然曾不遺失?
       則此精了湛不搖中,念念受熏,有何籌算?
引喻申明)『阿難當知!此湛非真,如急流水,望如恬靜,
       流急不見,非是無流,若非想元,寧受妄習?
       非汝六根互用開合,此之妄想無時得滅。
結示立名)『故汝現在見聞覺知中串習幾,則湛了內罔象虛無,
       第五顛倒微細精想。

  第五「識陰」─指的是「第八識」─是我們精純明了、湛然不動搖的第八識。第八識相對前面的色、受、想、行,它是寂靜相。如果我們把這個寂靜相,當作是一種常住不變的真如,那就有問題,它不是「真如」。為什麼它不是「真如」呢?佛陀說:它是生滅的、受熏的;因為第八識它表現在我們的身心世界,離不開「見聞嗅嚐覺知」六根的作用;假設這六根是精純、真實的,它就不應該容納虛妄的習氣才對,真不能容妄;事實上,六根的作用是生滅的─有增有減。怎麼說呢?

  佛陀講出一個譬喻─假設第八識是「不生滅」的,那麼它表現在六根,為什麼我們過去,曾經在某一年,看到一個很奇怪、很特殊的東西,經過幾年以後,我們忘了一乾二淨,連那個忘記的念頭也沒有了,可以說忘得徹徹底底、乾乾淨淨。但是後來,覆覩前物,又再一次看到這奇特的物品,心中的記憶又再一次的現前,一點都不忘失。可見這個精了湛然不動的第八識,它是念念受熏,它的確是有增、有減,有時候記憶力增加,有時候記憶力衰退,它所產生的這種熏習種子的功能,可以說無量無邊,又如何來計算?所以「第八識」…你說它是生滅也不對,說它是不生滅也不對,它是「生滅跟不生滅的和合」,它的體是真如,但是它所表現的作用卻是「受熏」的,受熏就是「變化」的。

佛陀結勸說:阿難當知『此湛非真』─「第八識」這個湛然的相狀,它的作用不是真實的,就好像一個急速的水流,你遠遠望去好像是寂靜,它只是流得很快、流得很微細…我們看不到而已,並不是說沒有流動。所以假設它不是一個妄想的根源,它又怎麼能夠受熏呢?除非你能達到「六根互用」,這時候你的妄想才能夠消滅,否則第八識的生滅相都是存在的。

  則汝現前這六根的作用…『中串習幾』。這『中串習幾』什麼意思呢?第八識的作用,就是把過去的習氣跟現在的習氣,把它互相的貫穿…過去貫穿到現在,現在也會影響到過去。這個湛然明了的熏習,它是『罔象虛無』的假象,它是什麼假象?是一種顛倒的、我法二執相應的、微細不可了知的一種精純之想,所以第八識也是妄想。

  「第八識」的主要功能有兩個:第一、它在因地上叫「持種」…它可以把你過去所打的妄想、所造的業力,全部保留下來,叫「持種」。第二、它在果報上「異熟」…它把你最強的「業力」變現成「果報」,它是執持種子、變現果報。

  我們現在受「菩薩戒」,有些人他緣境發心…緣十法界發斷惡修善、度眾生的增上心,一發心,就發起來了;有些人很困難,你要讓他發菩提心很困難,就是他過去生沒有這種栽培;就像聽經……有些人一聽就懂,有些人聽了以後,好像似懂非懂,栽培不夠。

  要知道:「現在的我」是由「過去」影響的;所以我們看一個學佛的人,他有一個特點…他經常很矛盾;現在的我要這樣做,過去習氣的我不同意,經常會發生這樣;我想要這樣做,另外又有一個聲音出來反對,這是「真妄交攻」!你沒有學佛,當然「現在的你」跟「過去的你」是統一的,那你就沒辦法改變!一旦是修行人,他「現在的我」跟「過去我」肯定會互相衝突的。

  在《經律異相》講到一個件事:有一個人,他白天的時候出去,看到一個天人長得很莊嚴又有光明;這天人看到一具屍體,他對屍體散花,然後繞著屍體讚歎、禮拜。這個人就問他說:「欸!你應該是一個天人,這麼莊嚴!你為什麼對這具腐爛的屍體這麼好呢?」他說:「你不知道,我現在有這樣的果報,都是它造成的,它是我的前身,它過去生積集很多的善業,把我創造出來。」這個人,走著走著…到了晚上的時候,看到一個小鬼,拿一個皮鞭在鞭打一個屍體。他說:「欸!鬼啊,你為什麼要鞭打這具屍體呢?」他說:「哎呀,你不知道,我被他害慘了,我現在很痛苦都是它害我的。」這是他的前身。

  「阿賴耶識」…它可以讓生命變成一種相續。為什麼生命會相續呢?因為有「阿賴耶識」。為什麼你死掉之後,馬上會出現生命?「阿賴耶識」把你的業力保存了。你看所有的前七識都沒有保存業力的功能,它造完就走了;第六意識造完業,就走了,是第八識把它保存下來,使令這個生命相續下去。

  我們修行人,大概就是兩個選擇─「第六意識」,跟「第八識」。「第六意識」就是─現在智慧的你,「第八識」是─過去的你;你要用「第六意識」的智慧來調伏「第八識」,所以我們一個人經常要修「止觀」。

  怎樣修「止觀」?跟過去的你溝通!深層溝通──你告訴你自己:「不要在三界流轉下去了,三界有很多快樂,這個快樂都是有過失的,有煩惱故、有諸罪業故、有老病死故、非實安樂住,這個快樂果報是夾雜著痛苦的危機,夾雜了三惡道的危機。」你必須用智慧來跟過去的你,做一個深層溝通,產生一個生命的共識。「第六意識」的工作,就是跟「第八識」溝通,這叫「轉識成智」!

戊三、結成

(經文)「阿難!是五受陰,五妄想成。」

  這是作總結─前面五陰的果報,是由五種不同的妄想創造出來的。總而言之,你現在的「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」,都是妄想創造出來的。這裡主要是講「達妄本空,知真本有」,妄想本來是畢竟空的。

  《楞嚴經》講了很多思想,其實就是一個主題:『稱性起修』─你要站在一個本來沒有煩惱的角度,來斷煩惱;你要站在一個本來沒有生死的角度,來了生死。這兩句話諸位聽得懂嗎?你這兩句話懂了,你學習《楞嚴經》基本上及格了;如果你這兩句話還聽不懂,那這一堂課對你來說,只是結緣─結來世的因緣,也很好。我再重覆一次:修行人不能站在「妄想」的角度,來思考事情;你要站在「真如」的角度,來思考事情,你的修行才會突破得快。

  你的思考模式,會影響你進步的快慢哦!為什麼古人說「日劫相倍」?人家修一日,超過我們修一劫,因為他的智慧深。你不能老是活在過去的顛倒想,說:「煩惱是真實的,我佛號也是真實的…我跟你拼了。」那就糟了,那你要修到什麼時候呢?你要想想看,妄想是無量劫打來的妄想,你現在少少的佛號,你想跟它拼了,你這不是不知量力嗎?

  但是你有「般若的智慧」就不同了,你告訴自己「何期自性本自清淨」,我站在一個本來沒有煩惱的角度,來斷煩惱;站在一個本來沒有生死的角度,來了生死;從現在開始,你要從「真如」的角度來思考事情,從「勝義諦」的角度來思考事情,你進步就很快了。從「本來無一物」建立你的菩薩道,從「本來無一物」提起你的佛號,這就是本經『首楞嚴王三昧』的思想;先找到你的家,然後從你的家裡重新出發!


前面就是在講這個觀念─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五陰是本來沒有的,是後來的妄想捏造出來的;既然它是妄想捏造出來的,它自然可以還滅,是這個意思。


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
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