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2月15日 星期日

首楞嚴經修學法要2。



上淨下界法師宣講:第02《楞嚴經修學法要》
 
  前面我們講到本經的「經題」,那麼在經中,是把整個生命分成兩個根本:一個是「生死輪迴」的根本,就是我們心中的妄想。另一個是「涅槃功德」的根本,就是我們真實的心性。如果我們今天找不到涅槃功德的根本,我們永遠不可能成就真實的功德、真實的涅槃,我們頂多就是在人生當中積集善業如此而已,智者大師說這叫「緣修」,跟三寶結個緣,「雖修善業,心不安穩」,你永遠活在這個階段,你的生命永遠存在「不確定」。因為我們的心住在外境,外境是變化的「諸行無常」,更可怕是「諸法無我」,它要怎麼變你作不了主,這跟過去的業力有關係。我們今天要突破過去的業力,你只有一個方式:
 
  「把心帶回家」-修「不迷、不取、不動」!
 
  在本經的「止觀」當中有四個重點,諸位要記住,所謂的「內外,真妄」,這是實修的四個主題:
 
  第一、內外:本經觀察人生分成「外在的環境」跟「內心的世界」,你要把它分清楚,外在的環境是你不能決定的,外在的環境只能「認命」,不要在外在的環境下太多時間,因為你改變不了。身為一個佛陀,祂來到人世間,當祂的家族被滅亡的時候,佛陀沒有採取任何行動,根本沒有用嘛!「因果業力」不是佛陀創造的,是佛陀發現的,所以我們花太多時間去「改變」外境,只有浪費時間,因為外境是不可能改變的。
 
  人生要經營的是你的「內心」,人生要注意的是你的「未來」;所以是活在「未來」,不是活在「過去」。
 
  首先:你現在要把還在「外境」活動的心,趕快拉回來,先將向外攀緣、住在外境的心,把它拉回到你的內心世界。人世間會有痛苦出現,會有快樂出現,這一部分都跟過去的業力有關係,「萬般皆是業,半點不由人。」一個人不能夠學會認命,你就很難安定下來;因為你老是隨外境─當你的善業起現行,你就很快樂;逆境現前,你就很痛苦,那你什麼時候得到安定呢?
 
  我覺得一個人要改變命運,首先第一件事情「認命」─過去的業力顯現今生的果報叫「認命」,今生的因緣創造來生,這不能叫認命,叫「主動積極」,所以佛教徒是「有所放下,有所追求」。有人說:「佛教徒很消極」,這句話講對一半,佛教徒對於「今生的果報」消極、認命;但是佛教徒對於「未來」,比誰都主動,我們要設定目標、發願,然後去實踐我們的理想,我們對來生是主動的。
 
  所以我們今天不要把心力放錯地方,不要去改變一個你不能改變的東西,如果連佛陀都不能改變,你可以改變嗎?所以今生「業力成熟」所現的「果報」─你身體健不健康、你今天是貧窮還是富有、你的眷屬是不是美滿,這一部分完全認命,因為當這個業力在釋放的時候,誰都作不了主,所以你要看透人生,首先,把在外境活動的心,拉回到你的內心世界,這是第一個,你要處理內外的問題。
 
  第二、真妄:當你把心拉回來的時候,要處理第二個「真妄」的問題;你不是「心」拉回來就沒有事,你的心有妄心、有真心,你怎麼能夠遠離妄想,安住不生不滅的真如?所以整個《楞嚴經》的修學,有兩個主題,第一個內外的問題,第二個真妄的問題。
 
  蕅益大師在《楞嚴經》的註解當中,他講出一個非常有名的譬喻他說:
 
  「凡夫眾生」是什麼相貌呢?
 
  他說:身為一個凡夫,就好像是「輪王夢為蟻子。」一個轉輪聖王,他有七寶千子,多麼的富貴自在,但是他睡午覺的時候,在夢裡面,他認為自己是一隻螞蟻;這螞蟻是很卑賤,別人吃剩的東西牠去撿,看到人就怕;那麼「輪王」是他的本來面目,但他作夢的時候,他明明感覺他是一隻螞蟻,這兩個同時存在。
 
  這意思就是說:當我們安住真如的時候,我們就變成轉輪聖王,我們慢慢的往轉輪聖王的方向走,我們開顯轉輪聖王的功德;如果我們還是習慣跟著妄想走,那我們一輩子做螞蟻,就是這樣,誰也救不了你!
 
  佛法的修學,你一定要自覺――
 
  我講實在話,沒有一個人可以改變你,一個人要改變只有一種情況,那就是「你自己願意改變」。佛陀不能改變你,佛陀是出世說法,祂創造一個讓你改變的因緣,祂把道理告訴你,但是還得要你自己吸收以後,發自你內心的覺悟,你自己告訴你自己「我要改變」,這個時候生命才真實的開始改變。所以「自覺」是很重要,你自己不覺悟,誰拿你都沒有辦法。佛陀出世對你也沒有用,那是一個助緣而已。所以古德說「夢裡明明有六趣,覺後空空無大千。」當我們起顛倒的時候,我們感覺到真的有生死輪迴,就跟真的一樣啊!我前生是一個男人,今生變成一個女人;持戒修福,來生就到天上去,天上享完了,來生又變成一隻螞蟻,就是這樣子,「六道輪迴,在顛倒心生」妄想生起的時候,真的有輪迴。
 
  但是你修「首楞嚴王三昧」的時候,你觀察「達妄本空」,妄想只是一個生滅的假相,你開始不隨妄轉以後,它自然消失掉了,結果是沒有輪迴。所以從「佛」的角度來看,沒有生死輪迴,從「眾生」的角度有生死輪迴。那我問你,那到底有沒有生死輪迴?答案只有一個:你說呢?你要跟著妄想走,你就有;你「迴光返照」就沒有。這個「諸法因緣生」的道理就是這樣,你隨順染污的因緣,它就出現如夢如幻「染污」的果報;你隨順清淨的因緣,它就出現如夢如幻「功德莊嚴」的果報;而這兩個果報,都是依止這一念心而生起的,一個是「迷」,一個是「悟」,就差在這個地方。
 
  我要告訴大家一個真實情況:你不覺悟,誰拿你都沒有辦法,你念佛,佛也救不了你;所以「念佛法門」,它是用「心力」來帶動「佛力」,你一定要達到臨終的正念,你才可以去啟動佛陀的力量對你的加持,你一個人臨終起顛倒,誰救得了你?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也救不了你。
 
  諸位要知道,我們的「心念」在法界當中、在我們的生命當中,它永遠居於主動的地位。你的心釋放一種正念的因緣、訊息,佛菩薩給你一個加持力;你的心釋放的是一個染污的因緣,你跟生死輪迴感應道交;我們的心永遠是主動,外在的因緣完全是被動。所以我們要知道,我們有可能在未來的生命當中,變成轉輪聖王,也有可能變成一隻螞蟻,關鍵就在於你的心!你想跟著妄想走?還是要跟著正念真如走?這部《楞嚴經》講了這麼多,就在講這個觀念。當然我們跟妄想非常熟悉,一時要跟它切斷關係也不容易,這裡只是總說,後面的經文會不斷的引用佛陀的開示,讓我們看清楚什麼是「妄想」?什麼是「真心」?
 
  乙二、經文要義
 
  整部《楞嚴經》的修學就是「破妄顯真」,那麼在整個過程當中,就是修學「不迷、不取、不動。」這六個字「不迷」這個是關鍵,是個理觀的智慧觀照;這個「不迷」在蕅益大師的開示註解當中,開展出「空假中三觀」,如果你懂得用此「空假中三觀」,你就可以把妄想的心轉成真如的心,所以這段經文很重要:
 
真妄不二阿難!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,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;幻妄稱相,其性真為妙覺明體。
 
  經文當中有二段,我們先看「真妄不二」:
 
  佛陀招呼了阿難說:汝現在尚且未能真實的明了一切…這個『一切』指的是我們的五陰身心,就是我們的果報體。那麼這個果報體可能是一個男眾的果報,也可能是一個女眾的果報,但是它具足二個相貌:第一個「浮塵」,它就好像飄浮在空中的灰塵,它飄來飄去、上上下下,是剎那剎那變化的,你作不了主的,有時候今天健康,明天馬上生病,因為它這個空中的灰塵,它沒有固定的位置。第二個它是「虛妄不實」的,它沒有真實的體性。而這個變化而不真實的東西,它是怎麼一個相貌呢?
 
  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┅
 
  蕅益大師在解釋這一段,是把它分成兩段:
 
  第一、從「體性」來說叫「當處」,『處』指的是我們眾生本具的一念心性─清淨本然、周徧法界。第二、但是一念的心性會受到業力的熏習,所謂「真如受熏」,當因緣具足時,它就會出現很多、很多的果報;當因緣結束了,這個果報也就消失了。
 
  所謂的「循業發現」,每一個人循著過去的業力,而發現今生的果報,在一念心性當中出生,也從一念心性中而消失,這個就是我們生命的假相。你看我們本來面目是清淨本然的、沒有生死,但是一念妄動以後開始造業,前生可能是一個男人,今生變成一個女人,來生又變成一隻螞蟻,這叫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。這一句話是什麼意思?這一句話在本經的七處破妄,佛陀有詳細的說明。
 
  佛陀看人生─是用「迴光返照」。祂經常問阿難尊者說「你從什麼地方來?」
 
  諸位也可以問:「我的身心世界從什麼地方來?」你說:我從「前生」而來。這個思想在本經不成立,你怎麼從「前生」而來呢?你今生跟前生完全長得不同啊!色身也不同、想法也不同,你前生是一隻螞蟻的時候,你有螞蟻的色身、螞蟻的想法;你今生是一個人,有人的色身、人的想法,完全不同。A創造了B,不可能說A跟B完全不同,這不合邏輯。
 
  所以佛陀說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的意思就是說:人生是沒頭沒尾的。沒頭沒尾諸位懂嗎?我們從什麼地方來?我們從「空性」而來。沒從什麼地方,本來就沒有,因緣和合突然顯現出來,就像那魔術師拿一個手帕,變成一個兔子,然後再把兔子收回來,又變成一隻螞蟻。你說兔子從什麼地方來,牠又往哪裡而去?牠從「本來無一物」而來,又回到「本來無一物」。
 
  人生是怎麼樣?只有中間的「過程」,沒有頭沒有尾┅┅
 
  如果人生是有一個根源,而我有一個「從什麼地方來」,那生命就不能改變,因為它有「自性」嘛!怎麼能夠改變呢?生命有一個來的處所,那就糟糕了!你今生是這樣,你來生還得這樣子,因為它有真實不變的體性,但事實上不是。比方說:我釋淨界,我從什麼地方來?我從本來無一物而來。等到有一天,支持我身心世界的業力,那個能量釋放完了,我的色身消失了,我內心的感受、想法也消失了;那我問你,我到哪裡去了呢?我到本來無一物的地方去了,就這樣子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。人生是沒頭沒尾的,只有中間那一段過程,那就叫「假名、假相、假用」。
 
  「沒頭沒尾」諸位可以體會得到嗎?你要懂得什麼叫「沒頭沒尾」,你才知道什麼叫「緣起性空」。但是「沒頭沒尾」這個假相,你不能否定哦!你要「借假修真」!你要假借這樣一個沒頭沒尾的假相、這種生滅的假相,去追求一個不生滅的功德。所以佛陀的開示,對人生不完全肯定,但也不完全否定。
 
  你沒有今生,你就沒有來生;但是你執著今生,你就毀掉來生。
 
  一個人太重視今生的人,你的來生不可能美好;因為你追求今生的快樂,你肯定犧牲來生的安樂,所以對於今生,你是一個「中道」的不取不捨。那怎麼知道「不取不捨」呢?就是這一句話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。人生只是一個「中間」的過程,所構成的一個假名的『幻妄稱相』,它只是一個「名、相、用」暫時的「名稱」,他叫做人;他有人的「相狀」,他有暫時的「作用」,叫「幻妄稱相」。在整個生滅變化的假相當中,它內在的體性是「妙覺明體」妙明之體,是一個我們真實的安住處,是靈靈覺覺的清淨本性「妙覺、妙明」。
 
  這一段的「總說」講出了兩個觀念:第一、「觀相元妄」這相狀是虛妄的;第二、「觀性元真」我們的心性是真實的。
 
觀相元妄如是乃至五陰、六入,從十二處至十八界,因緣和合,虛妄有生,因緣別離,虛妄名滅。
 
  『如是乃至』,這『乃至』就把它開展出來,這整個五陰身心、六入(就是六根)、十二處(就是有能、所,「能分別」的六根跟「所分別」的六塵,加起來就是十二處。)開展出來就是十八界(六根、六塵、六識)。其實這些都是在講身心世界,只是開、合的不同。我們今生的身心世界,不管你是一個男人的身心,或者女人的身心,它都是『因緣和合,虛妄有生,因緣別離,虛妄名滅』,它是假借因緣而有,『假借因緣而有』這一句話,本經有很詳細的說明:
 
  佛陀講「真實」跟「虛妄」――
 
  意思就是說:我這個人很有善根,我每天拜八十八佛,我也認真的持戒啊,我遇到三寶也知道布施啊;但是從本經的角度善根有兩種:一種真實的善根,一種虛妄的善根。那你怎麼知道你內心當中所栽培的功德善根,是真實的?還是虛妄的呢?
 
  第一、佛陀說:假若你內心當中的功德,是「借來的」─這就是虛妄。
 
  比方佛陀說:「我們現在講堂裡有光明哦!為什麼有光明?光明跟電燈泡借來的。你不信,把電燈泡關掉,光明就消失了。」又說:「你看這個樹會動,這動相是怎麼來的呢?跟風借來的,風要停止了,樹就不能動。所以動相是虛妄的,因為它要假借風的因緣才有。」
 
  假設我們今天修行的善根,是跟「外境」借來的,就像佛陀問阿難尊者說:「你怎麼出家呢?」「我看到佛陀三十二相,我起歡喜心啊!所以我出家。」佛陀說:「你的出家的善根,是假借我的相好而來,那我有一天衰老了、醜陋了,你出家的善根也就沒有了,因為你的善根是假借外相而有」,這個就是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,因緣別離虛妄名滅。」假設我們的善根是要假借外在的因緣而有,這種善根臨命終的時候,對你完全沒有幫助,因為它要討回去。諸位要記得,你借來的東西是要歸還的。
 
  第二、佛陀說:你的善根是透過佛法道理的思惟,經過「聞、思」而產生的這是真實的。
 
  印光大師文鈔有一段:有人問大師說:「大師啊!你一輩子勸人家念佛往生,你有沒有真實看到有人往生啊?」印光大師說:「就算全世界的人,統統沒有往生,我還是照樣要往生!」。你看他那個信願是真實的,不是借來的。說:因為有人往生,所以我才念佛,那糟糕啦,沒有人往生,你就不念佛?所以佛陀說:你的善根是依止「事相」的因緣而有——「生滅心」。所以從本經「安住真如」的角度來說,一個菩薩的發心,你不能說:我為了要讓三寶久住而發心,那三寶不久住,你就不發心啊?外在的因緣都不能當依靠,當然你說初學者,假借一下可以,但是最後一定要知道:
 
  你為什麼發心修學?只有一個理由,為了開顯我自性的功德,這就是真實的善根。
 
  諸位你在修《楞嚴經》的時候,你要很清楚的看到你內心的世界,哪些是借來的?哪些是你真實擁有的?哪些東西臨命終的時候,它會忠實的陪伴著你;雖然你身體敗壞了,你在加護病房插滿了管子,它還不會離開你,它會引導著你趨向光明的,這叫「真實的善根」,它永遠不會離開你,外在的因緣怎麼變化,它都不離開你。有些東西它暫時存在你的心中,臨命終的時候「因緣和合,虛妄有生,因緣別離,虛妄名滅」;你的善根哪些是借來的,你現在就要知道了,等到臨命終你來不及了!所以佛陀說,你要認知什麼是主人?什麼是客人,暫時掛單的?
 
  這一句話在後面的經文,會不斷的重複,什麼叫「因緣和合,虛妄有生,因緣別離,虛妄名滅。」就是我們跟「因緣」暫時借一些善根,但是你必須把善根向上提升,把「善根」做一個安住,當你安住在真如的時候,這就是真實的。
 
(觀性元真)殊不能知生滅去來,本如來藏,常住妙明,不動周圓,妙真如性;性真常中,求於去來、迷悟、生死,了無所得!
 
  在整個生滅去來的假相當中,不能了知生滅的本源,是如來藏的妙真如性;它是常住的、妙明的、不動的、周圓的一個真實的心性;在一念的真實心性當中,求於生命的去來,求於因地的迷悟、果地的生死,統統『了無所得』…這一句話太重要了!這個『了無所得』,佛陀在十番顯見─開顯真性的時候,就是在發明這四個字,我們一念心性是本來無一物的。
 
  我們會對很多的人事、對於過去業力的支配…比方說,你現在很喜歡你這個小兒子,對小兒子特別喜歡。那怎麼辦呢?怎麼靠智慧觀察?第一件事情:「把心帶回家」!修持《楞嚴經》的第一件事,先不要管外境怎麼樣,把心帶回家─空觀嘛!「空假中」,第一個是先「空觀」,把「空觀」帶到你的心性本體,告訴你自己,你本來沒有這個兒子;本來沒有怎麼會有呢?「因緣和合,虛妄有生。」就是因緣的和合,出現一個暫時的假相。
 
  修學《楞嚴經》的人生觀┅┅
 
  你看任何人、任何事情,你都告訴你自己:「你本來沒有這個東西!」這個時候,你對那個執取就淡薄了;但是淡薄當中,你不能斷滅。「空觀」是破除我們的執取,「假觀」又從空出假,你不要否定你的因緣─找到你的定位。「假觀」又建立一個假相,「因緣和合,虛妄有生嘛!」你還得扮演好角色。所以「大乘佛法」的「空觀」是不壞世間的假名、假相、假用,你不能否定你的責任跟義務。
 
  蕅益大師常說:「流轉三界中,流轉者誰?」是誰在流轉呢?就是妄想在流轉。「妄想」帶我們到天上去,妄想又帶我們到人世間;跟善法相應的妄想升到天上去,如果這個妄想是跟惡法相應,就到三惡道去;直到有一天,你的妄想被破壞了,回歸到真如的時候,你那個大般涅槃才顯現出來。
 
  消滅妄想第一件事情「把心帶回家!」
 
  你要觀想:人世間所有的東西,你本來是沒有的,是後來的因緣才有的。「即空、即假、即中」本來沒有,因緣和合虛妄有生,所以產生「假觀」,那麼「空、有」無礙就是「中觀」。所以《楞嚴經》的人生觀啊!是觀察即空、即假、即中,是站在現前一念心性的角度來觀察人生,從「本來無一物」來建立一切法的「假相」。
 
  在上海有一位林居士,他是做生意的,他賺了很多錢啊;晚年的時候也學佛,就買一個很大的花園成立一個念佛堂,給大家一起來念佛共修,他自己也念佛,對「淨土法門」的信心、願力的善根也覺得很強啊。後來他臨命終的時候,因為他護持大家念佛,所以很多的佛友就幫他助念,他本身有栽培念佛的善根,又有外在的開示跟引導,很快的,他「信願行」的善根就表現出來了,臉色紅潤,身心安詳。突然間,在這助念過程當中,他的小太太,他特別喜歡的小太太,這時候衝進來,又哭又鬧說:「你走了以後我怎麼辦啊!」林居士一聽到他小太太的哭聲,就觸動他心中的妄想,結果他念佛的善根就被破壞了;他本來紅潤安詳的臉色,就轉成黑色的,後來就墮落變成一隻小狗。這個故事我們不再詳談…後來,變成一隻小狗,托夢給他的家人,就把這隻狗找回來,送到寺廟去放生。
 
  這是一則真實的故事,為什麼林居士他平常念佛念得這樣好,臨命終的時候,這佛號的善根會失掉呢?因為他沒有把所有的善根安住在真如,而是安住在妄想。妄想是變化的,隨因緣而變化的,誰也不敢保證說,臨命終的時候誰不來刺激你,不可能的事情!所以你所有的善根安住在妄想,你要有心理準備,隨時會被討回去,隨時有點風吹草動,你的善根就動搖,因為你安住在妄想。
 
  假設你現在安住在妄想,你會感覺到一時的風平浪靜,但是等到你逆境現前的時候,臨終障礙現前的時候,你就來不及了。就好像一棟房子,你蓋在地震帶,你也覺得不錯啊,但是等它發生事情的時候,你來不及了,因為你沒有找到真實安穩的地區,沒有找到真實的因地。
 
  在整個《楞嚴經》當中――「觀相元妄,觀性元真。」當我們安住於真如,再來觀察這一切的假相,借假修真、歷事練心,慢慢的開顯真如本性,這個就是本經的整個修學的思想。
 
  甲二、正文(分五:乙一、緣起篇。乙二、理論篇。
           乙三、修行篇。乙四、破障篇。
           乙五、功德篇。)
 
  有了前面的基本概念之後,我們來看整部經文的結構:
 
  佛陀在發明「正念真如」這個思想,是先有一個「緣起」篇,然後再講「理論」,再談「修行的方法」、「破障的方法」,最後才讚歎本經的「功德」。佛陀的出世說法都要仗緣而生,佛陀要有因緣才說法;就像一個醫生,眾生沒有病,醫生主動拿藥給病人吃,不可以!所以佛陀的說法一定要仗緣而生,一定要有人示現。本經的緣起當中有五段:
 
  乙一、緣起篇(分五:丙一、佛僧應供。丙二、婬室誤墮。
            丙三、神咒護攝。丙四、當機悔請。
            丙五、大眾願聞。)
 
  丙一、佛僧應供
 
  這段文講到佛陀跟大眾師在結夏圓滿時,應居士的供養,首先我們看「國王齋供」這一段:
 
國王齋供時波斯匿王,為其父王諱日營齋,請佛宮掖,自迎如來,廣設珍羞無上妙味,兼復親延諸大菩薩。
 
  『時』是指什麼時候呢?就是「農曆七月十五」,大眾師結夏安居圓滿的日子,大家的戒定慧功德增上,所以居士們就來供養。這當中是誰先來供養呢?是舍衛國的國王「波斯匿王」,他為他的父親死亡的紀念日,來承辦種種豐盛的飲食,來供養大眾師,以這樣供養的功德來迴向給他的父親。
 
  那他是怎麼來供養呢?『請佛宮掖』。把佛陀跟大眾師請到他的宮掖;『宮掖』是說當時的國王有三個殿,正殿跟左右的殿,正殿是他跟大臣討論事情、處理國家大事的正殿,左右二個殿是迎請貴賓的。這時候他就請佛陀到他的二邊的左右兩個邊殿,叫「宮掖」。『自迎如來,廣設珍羞無上妙味』。為了表達他的恭敬,他親自來到精舍請佛陀受供,而且又廣泛的、準備了很多的珍羞,『珍羞』就是煮熟的美好食物、具足無上妙味的食物。他不但禮請佛陀也請了很多的大菩薩,在經文當中提到有:文殊師利菩薩,還有舍利弗、目犍連…等大阿羅漢。
 
臣民齋供城中復有長者居士同時飯僧,佇佛來應。佛敕文殊,分領菩薩及阿羅漢,應諸齋主。
 
  當然除了波斯匿王以外,在整個舍衛國中,還有很多很多的長者居士,他們對三寶有信心,也是準備了很多的飲食,期待佛陀來應供。佛陀慈悲,就命令文殊菩薩,分別的派遣很多的菩薩、阿羅漢,平均的到各齋主家應供。
 
  這是佛教的一個規矩:佛在世的時候,「七月十五」這一天意義特別的殊勝,因為大眾師九旬用功,戒定慧的增上,所以居士在這天齋僧,功德倍勝(印度如此,臺灣也是如此),也因為這個齋僧因緣,就啟動了本經說法的因緣。
 
  丙二、婬室誤墮
 
(經文)爾時阿難因乞食次,經歷婬室,遭大幻術,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,攝入婬席,婬躬撫摩,將毀戒體。
 
  就是這段經文,啟動了整個《楞嚴經》的大教。我們看『爾時』就是說:阿難尊者因為他身為佛陀的侍者,人長得莊嚴又很慈悲,所以跟居士的因緣非常的好;那麼他在七月十四號,就是七月十五的前一天,他就應了居士的別請…個別請阿難尊者去應供;這別請的地點,從經文來看,應該是相當的遙遠,離精舍有段距離;古時候也沒有坐車,出門都靠走路,所以等到他應供過後,走回到僧團的時候,佛陀、諸大菩薩、諸大阿羅漢,所有結夏僧,全部都去應供,只剩他一個人,他只好一個人拿著缽,以平等心去乞食。
 
  這時候他走著走著…不知不覺的走到婬女的處所,結果『遭大幻術』─遭遇到一個勢力很強大的、一種外道的咒術誘導。什麼叫『遭大幻術』呢?這以下經文有說明:『摩登伽女,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,攝入婬席。』摩登伽女她跟阿難尊者,過去生有五百世恩愛夫妻的因緣,所以她看到阿難尊者很歡喜,就跟她母親說;她母親說:「不可以!阿難尊者已經出家了你怎麼能夠跟他結婚呢?」摩登伽女說:「我不跟他結婚,我生命就不能相續!」她的母親愛女兒就沒辦法,就用外道大梵天咒─娑毗迦羅大梵天咒,把這個咒語加持在一條毛巾上,然後飲食再用毛巾蓋著送給阿難尊者,阿難尊者把毛巾打開的時候,就中了這個咒術,就不知不覺的被攝入到婬室當中;這時摩登伽女以婬欲心撫摸阿難尊者的身體,在這過程當中,阿難尊者是『將毀戒體』,『將毀戒體』當然就是還沒有毀戒體,但是即將要毀戒體。
 
  『將毀戒體』這一段蕅益大師提出了三個說明:
 
  第一個、阿難尊者在整個過程當中,他是被動的,不是主動,這是過去業力的牽引,他沒有犯罪的動機。第二個、阿難尊者在整個將毀戒體過程當中,他雖然「起煩惱」,但沒有「起顛倒」。這一點非常重要!他煩惱在活動的時候,他心中的觀照智慧沒有完全消失掉,所以他的抗拒力,他那種防非止惡觀照力還是存在的。在註解上說:阿難尊者這個時候是「憶念佛陀」,因為他沒辦法控制自己,他憶念佛陀『如來大慈,寧不救護?』佛陀的大慈悲,為什麼不趕快來救我?表示他的「正念」沒有失掉,所以他感應道交嘛!後來佛陀命文殊菩薩『將咒往護』。第三個、阿難尊者從這個『將毀戒體』來看,他是示現一個「凡夫」,《楞嚴經》在《大正藏》有一百多個註解,到底阿難尊者在整個緣起當中,這個階位是一個「凡夫」?還是一個「初果」?學者爭論不休,但是我個人同意蕅益大師的看法:從『將毀戒體』這四個字來看,阿難尊者示現是一個凡夫。
 
  什麼叫『將毀戒體』?
 
  佛陀如果沒有來救他,他是要毀破戒體,將要毀破戒體;初果的聖人,他已經不入色聲香味觸法,有「道共戒」的功德,怎麼會將毀戒體呢?
 
  從『將毀戒體』我們得知┅┅整個緣起的「當機者」是一個「生死凡夫」。
 
  這對我們是一個很大的鼓勵啊!因為這部經的緣起,會看出一個消息,這一部經它所加庇的對象是誰,對不對?你看《華嚴經》請法的都是大菩薩,所以我們讀《華嚴經》只能「隨喜功德」,我們做不到「一為無量,無量為一」,先隨喜一下,把這善根種下去。但是本經不同,他是一個生死凡夫,活生生的凡夫,因為一念的妄動而墮落婬室,然後回來以後請佛陀開示,要如何「返妄歸真!」所以這完全是加庇一個生死凡夫,從『將毀戒體』這句話就知道以下的經文,都是針對生死凡夫來說,所以《楞嚴經》的思想,是先從「染污」的因緣出現,佛陀才宣說對治的方法。
 
 
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
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
 
 
淨土教觀學苑 版權所有
歡迎各方免費流通,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。請勿用於商業盈利。
Copyright © masterchingche.org All rights reserved.
官方網址:http://www.masterchingche.org/
信箱:info@masterchingche.org
YouTubehttps://www.youtube.com/c/淨土教觀學苑
Facebookhttps://m.facebook.com/www.masterchingche.org/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